民族文学是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对文学形态进行界定并标识的概念。在人类层面上,由于生活环境和血缘基因的差异,必然产生不一样的观念及其文化形态,进而繁衍出不同的民族。这些民族所创作出来的文化形态当然包括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当然就是民族文学。于是,全人类是由各个民族组成的,而各个民族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就属于各个民族文学。可见,文学是有民族属性的。因为无论是汉族或者少数民族,都是民族,所以无论是汉族或者少数民族创作的文学其根本属性就是民族文学。所不同的是汉族人数多,其他民族人数少。人们为了辨识方便而在文学之前注明其民族的名字,仅此而已。
在亚洲的东方,生活着一大群人。这片广阔的土地经过岁月的演进和历史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叫作中国的大国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中国很大,人很多,东南西北中的人们自然有些不同,于是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分支。他们之间互相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组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56个分支就是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在互相交往交流中,逐渐密切,最终在血缘以及文化上交融在一起,于是无论汉族,或者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汉族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少数民族也有汉族基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我这样,民族身份是汉族,但是也有壮族的血统。因为我的父亲是汉族的,我母亲是壮族的,所以我就是汉壮融合体,而我妹妹也是这样,只不过她们没有随父亲,而是随了母亲,民族属性是壮族,但我们是一家人,血脉相连。汉族和其他生活在中国的少数民族比如壮族,比如仫佬族,当然都是一家人。从民族角度看,汉族或者仫佬族都是中华民族,他们所创作的文学就是民族文学。准确地说,就是中华民族文学。由于各民族的人数不同,因此作为人数很多的汉族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于是汉族文学在中国语境下简称为文学,而少数民族比如仫佬族的文学就称为仫佬族文学。汉族文学和仫佬族文学其实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中华民族文学,只不过名字不同而已。在文学形态上,中华民族由于内部分支不同就有了汉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这些民族文学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物,都是因为交流融合而精彩。
创作主体也就是作家如果民族属性是仫佬族的,那他所创作出来的文学当然就是仫佬族文学,而创作主体是其他民族的,他所创作反映仫佬族生活的文学,也应该是仫佬族文学。其他民族文学也是如此。我认识的仫佬族作家有潘琦,包玉堂及其儿子包晓泉,还有常剑钧、鬼子、银建军、钟纪新、何述强、黎学锐、阳崇波、何恒清等。仫佬族是一个人数不多的民族,冒出了这么多知名作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学群体,这本身就是极为显著的现象,就是民族文学的成就!这些仫佬族作家大多生活在南宁或者宜州,与汉族等其他民族密切交往,和睦共处,深入交流,彼此融合。他们的作品当然是仫佬族文学,当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晶。所以,包玉堂的剧本《刘三姐》也是仫佬族文学的作品。但是,刘三姐是壮族的传说人物,以她为原型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民族属性也当然是壮族的。这样好像出现了争议,刘三姐及其文艺形态(包括文学作品、戏剧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等)到底是哪个民族的?是壮族的?还是仫佬族的?我的答案是,它是中华民族的,不仅是壮族的、仫佬族的,而且还是汉族的、满族的、苗族的。何以见得?大家想一想,电影《刘三姐》的导演苏里、词作者之一乔羽、刘三姐的主演黄婉秋不就是汉族的吗?曲作者之一雷振邦不就是满族的吗?演唱者傅锦华不就是苗族的吗?所以,我们只要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去看,刘三姐及其文艺形态的民族属性就没有争议了,因为她是中华民族的,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成果。
为了使仫佬族文学等各族文学,以及河池文学乃至广西文学,甚至中国文学得到发展繁荣,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推进民族文化交流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仫佬族文学只有与其他民族文学交流交融,才能发展、繁荣、壮大、升华。这是因为仫佬族文学在交流中获得了其他民族的文学观念、创作理念、表现手法,以及通行于全国的文化元素、传播方式、语言文字等滋养,增强了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纵观以上的作家,哪位不是这样?其他民族文学在交流中也得到了仫佬族文学的营养而更为丰富、更为灿烂。例如,仫佬族民间文学的“潘曼”故事,发展为仫佬剧《潘曼小传》,又延伸出亮相于电视荧屏的电视剧、动画片等,从而使得潘曼成为中国文学艺术人物画廊的经典形象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结晶。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文学因交流融合而精彩,仫佬族文学因交流融合而生辉。
河池学院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组织召开第五次仫佬族文学交流会,邀请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作家和评论家参会,就是为了交流以获得活跃的异质文艺基因;在新的融合中,激活内在的动能,形成强盛的生命力,从而实现仫佬族的文学事业飞跃和文化自信坚定。河池学院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信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积极实践并取得显著成绩。从仫佬族文学交流会已经成功举办五次就可以看出,主办方是有意识地吸引各地的作家、评论家到河池,深化交流与探讨,挖掘仫佬族文学的底蕴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们要把仫佬族文学交流会打造为一个响亮的民族文化品牌,一个显著的民族文化地标。这样的举措令人对河池学院、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肃然起敬,也给其他民族文学的发展以可借鉴的启示。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其他民族文学也是如此,以交流会的方式助力发展繁荣。
王建平,广西社会科学院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研究员、教授。
来源:广西民族报责编:黄雨欣审核:韦颖琛复审:黄浩云监制:韦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