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刘三姐故里山歌里的桑蚕业
TUhjnbcbe - 2024/8/31 17:26:00
刘军连出诊时间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901/9389885.html
宜州的蚕茧。新华社记者覃星星摄新华社南宁1月9日电(记者刘伟、农冠斌、覃星星)“桑蚕产业大发展,经济腾飞乐无边,种桑养蚕致富快,富裕走对生活甜。”在“刘三姐故里”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开口便能成歌”的宜州人把“种桑养蚕经”编成了山歌。宜州是中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区),连续13年保持中国第一桑蚕生产基地县(区),被授予“中国蚕桑之乡”称号。年上半年,宜州鲜茧产值超过15亿元。“在进行产业政策、技术宣讲时,群众对不明白的地方直接提问,歌手们用山歌回答,群众关心什么就唱什么。”宜州区文联主席左丹说,桑蚕山歌歌词都是反映产业生产的,老百姓容易接受。“前年妹夫对我讲,养蚕经验他在行,桑叶喷洒营养料,省叶蚕胖个个靓……收购老板不收茧,说蚕掺假质低下,丝脆不能上织床。”一些桑蚕山歌用幽默的语言道出以前一些失败的经验教训。“以前一些农民盲目求快,养殖不规范,没等到化蛹茧便出售,导致蚕丝的质量不高。”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监袁毅说,宜州要生产出高品位的生丝,必须做好原材料的源头控制。近年来,围绕推动桑蚕茧丝绸产业转型升级,宜州大力实施“优茧工程”,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桑蚕优质原料茧基地。截至年上半年,宜州已建成优质原料茧基地14个,基地面积达4万多亩。宜州区德胜镇上坪村的墙上随处可见各种关于桑蚕的山歌。新华社记者覃星星摄“目前公司主要生产5A级的生丝,原材料品质提升后,宜州有望生产出顶级的6A级生丝。”袁毅说。“积极扶持和引导,循环经济产业红……”德胜镇上坪村村民兰孟铁见到记者来访,唱起了自己前些日子刚学的山歌。兰孟铁与爱人种了10亩桑林,每年至少养10批蚕,一年养蚕的收入约10万元。“以前大家都把没经过处理的蚕沙直接施入蚕园或者用来饲养家禽、家畜,有时候会导致蚕病暴发,造成养蚕歉收。”兰孟铁说,如今村里建成了蚕沙池,有专门的企业前来收集,制成有机肥。宜州区桑蚕循环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年6月,宜州自建小型蚕沙池个,群众和企业共无害化处理蚕沙5.36万吨。桑叶养蚕、制茶,桑枝培育食用菌,蚕茧做丝、蚕丝被,蚕蛹可制成食品、饲料,蚕沙可入药、做枕头或发酵成饲料……近年来,当地围绕培育“桑-蚕-茧-丝-绸+桑蚕综合利用+多产业融合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蚕桑产业融合发展。借助“东桑西移”的契机,宜州围绕“提品质、强品牌、增品类、优产业、富民生”的发展思路,推动桑蚕产业转型升级。截至年6月底,宜州桑园面积达36.19万亩,当地还积极推动种桑养蚕、茧丝绸加工、物流销售各环节无缝衔接,努力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三姐故里山歌里的桑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