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易中天教授在《闲话中国人》说,人生有三“得”,即:学习时沉得住气,成功后弯得下腰,失败时抬得起头。这三“得”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
对上述“三得”,你有何思考?请选择其中的“一得”,写一篇文章。
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写作要求明确——对上述“三得”,你有何思考?请选择其中的“一得”,写一篇议论文。本题材料在理解上没有多大难度,材料中的三“得”,概括地讲就是有关成败的经验与教训,学生比较好理解,也有话可说,行文时可联系自身经历或积累的名人素材来作文。但要注意题中要求只能选择其中的“一得”,要结合具体事例来谈,避免了学生对“三得”都蜻蜓点水似地涉及。
对第一“得”——学习时沉得住气,可以写学习时要沉得住气,如写在学习时能拒绝诱惑、放下包袱,心无旁骛,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等,或者写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沉得住气的原因、意义等;对第二“得”——成功后弯得下腰,学生可以思考如何对待成功的问题,“成功后弯得下腰”可以理解为“不过分沉醉于暂时的成功而停止不前,仍需‘弯得下腰’继续前行”,或成功后不能自负、自傲,甚至功劳独揽,否则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对第三“得”——失败时抬得起头,要注意限制词——“失败时”,可以论述为什么要“抬得起头”,或阐述如何“抬得起头”,或记叙“抬得起头”的表现,等等,这些都是符合题意的。
参考立意
用努力的沉淀获取成功。
胜而不骄,方得长远成功。
挑战失败,而不是接受失败。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颜回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他终生贫困,并不幸早逝。按照世俗的看法,颜回的一生是不幸而凄惨的。但是我们看到的颜回却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虽居陋巷,箪食瓢饮,内心世界却充盈着无比的快乐。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孔颜之乐”,留给后人的问题是,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或者说,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
对此你一定有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少于字。
: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举了大家熟知的颜回安贫乐道的故事,由此引出疑问:第一个疑问——“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毫无疑问,材料中的答案或许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的。由此形成第二个疑问——“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其实,后一个问题是对前一个问题的深入解读,在认为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的不幸之后,才会探讨“幸福感来源于何处”。
写作时,针对这个材料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去论述。1.探讨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否”,言之成理即可。2.思考“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信念、理想、高度的精神修养等都可以成为内心幸福感的源泉。3.综合考虑以上两个问题,提出“高度的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成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等类似的观点。写作时注意要紧扣“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这一前提,不能脱离这个前提简单地讨论幸福的来源。
立意:
要做精神的丰盈者。
安于贫穷才能乐于求道。
豁达是一种可贵的胸怀。
快乐离不开精神的给养。
贫穷也是可以快乐的。
安贫乐道乃君子之风。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宋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的唉声叹气。苏轼却极为快速的把面条吃完了。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吗?”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大笑着起身上路。
你读了这则材料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并阐释你的观点。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字。
: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写的苏轼与黄庭坚吃面的故事。师徒二人均处于被贬的处境,但二人一同吃面时,表现却是不同的。黄庭坚食不下咽粗粝涩口的面条,但苏东坡却快速吃下面条。在材料中有一句核心句,“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吗?”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哲学意蕴的材料,吃面只是一个表象,粗粝涩口的面条隐喻的是人生中的苦难,“吃面”则是把这些苦难咽下去。由此可见两人体悟人生的不同态度。人生之中,不可能事事都顺心如意,有时候,人也无法改变一些事情的发生;但是,人可以把握住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拿得起、放得下。智慧的人生,恰恰在于能够理智地放弃和取舍。
根据以上对材料的分析可知,作文的立意实际并不难,就是面对苦难时的态度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当然认为苏东坡的人生态度是最可取的。并且这个方向的素材也比较多,可以选择古今中外那些能够坦然甚至是乐观面对苦难的例子,因此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个材料适合写成议论文,可以安排成并列式或层进式,如果有反面的例子,安排成对比式也是可以的。
从观点来看,属于比较常见的类型,因此,我们在选材时可以选择新的材料,把一些用的较多的陈旧事例抛开。这样更能突出作文的新颖鲜活性。
立意:
不要咀嚼苦难。
坦然面对挫折。
以乐观之态面对苦难。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4、阅读并综合下面三则材料,选择合理角度,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字文章。
材料一:6年来蝉联冬奥男单花滑冠军第一人的羽生结弦,在北京冬奥会上选择挑战超出人类体能极限的4A超高难度动作,而这意味着有可能放弃冬奥三连冠。他说:“已看淡所有的荣耀,不在意比赛胜负,挑战不完美并不重要,突破自我拼尽全力的人生才更厚重。”
材料二: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材料三:信仰比生存重要,品格比外貌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而不知轻重者,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有时候影响结果的,又看似很轻,其实很重。所以我们唯有在不断自省中知轻重,才能知急缓进退。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大智慧。
: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可分别从材料中确定写作角度,也可综合材料选择写作角度。三则材料中,第一则借羽生结弦力求突破自己,不再重视金牌的选择,彰显了羽生结弦心中的“轻与重”,由此可提取出写作关键词“选择”“突破自己”等;材料二借鲁迅的话,指出了体育赛事上轻成绩,重在参赛者坚持完成比赛的体育精神和观众重其精神轻其成败的态度,由此可提取出写出关键词“坚持”“重过程(精神)轻结果(成败)”等;材料三则在孰轻孰重的辨析中,指出了信仰、品格、成长等内在比外在要重要的事实,并由此得出能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由此可提出写作关键词“人生的智慧”等。综合三则材料可知,三则材料都提到了“轻”与“重”,这里的“轻”与“重”是相对的,“轻”可以指不重要的、次要的,如名利、地位等;“重”可以指重要的、主要的,如责任、义务、亲情、民族大义等。有些事物对我们重若泰山,有些则风轻云淡。唯有把握好生活的轻重,理性面对。
第二,立意。在审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从以下角度立意:(1)把握人生关键,明辨孰轻孰重;(2)明辨轻与重,赢得无悔人生;(3)心系家国重担责,无愧本心轻得失。(4)突破自我,成就精彩;(5)过程比结果更重要;(6)唯有坚持,才能成功;(7)人生的智慧等。
第三,选材。既可以结合自己实际生活经历去写,也可以写国内外各中事情,但是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好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以小见大,更容易出彩,最重要的是要有亮点,题材要“新”且“细”,有青春色彩,这样才能更好打动读者。围绕所选的写作角度与主题,可以写自己的一次具体的行为,也可以回溯历史;可以写成记叙文,根据所选主题写自己相应的事件的过程与感悟;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根据所选主题选择相应的名人事例进行论述。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持续前进,厚积薄发,水滴十年石终穿。书写人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坚定科学理想,朝夕不倦,经历数十年耕耘,致力于飞机设计领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以非凡的成就书写了壮丽的人生。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对他最好的奖赏。而在顾诵芬等科学前辈的引领下,中国的科学事业会在年轻一代手中更加辉煌。
结合上述简介,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1)审题立意。根据中心句“持续前进,厚积薄发,水滴十年石终穿。书写人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选择其中的关键词,选取一个角度来立意和选材。如选取“持续前进”,谈奋斗需长期坚持;选取“厚积薄发”,谈积累的重要;选取“水滴石穿”,谈恒信或毅力;选取“书写人生”,谈当代青年如何书写自己的人生等。立意上,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
(2)选材构思。应根据自己对题意的理解,确定立意和选材的方向,如只有成就非凡才能写就精彩人生,然后根据自己熟悉的体裁选定文体。如写成记叙文,应讲述与立意相关的故事,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用心理描写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点明事件或人物对自己的影响或作用。如写成议论文,应先明确中心论点,如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结构;选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从道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充分论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