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和战之间辽与后周关系嬗变考论 [复制链接]

1#

辽与后周的关系不似辽与北汉一般稳定,双方之间的状态一直在战、合状态之间反复横跨。

纵观两者外交历史,可以发现两国之间的外交态度呈现阶段性的变化。

在后周建立初期,辽汉两*联*主动进攻,后周被动防御,但因辽与北汉之间产生矛盾,辽后期在前两国作战过程当中选择作壁上观。再到最后,后周兵力强盛,主动进攻变成被动防御,总体呈现四个阶段。

辽与后周的交涉一直以来都处于十分微妙的关系当中,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双方和后世的影响都十分重要。

直接影响两国发展,着眼于两国十年间的*治互动以及两国战争问题,这两点可以直接体现辽与后周之间的问题。

一、后周立国,辽虎视眈眈

北汉主动发兵后,周被动防御,第一次战争当属晋阳之战。同时,这场战争也是辽首次协助北汉共对周发难的战争。

在此之前,辽对后周的态度更趋近于虎视眈眈的倾向。

于辽而言,自辽太祖立国开朝以来,其南下征战的野心便成为辽朝历代君主的梦想。

辽太祖时期便不遗余力南下征讨,但因其征途当中不幸离世,故辽朝只能匆匆终止这一作战计划。

自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南下征讨只停留于书面计划,辽朝国内更注重如何重塑国力,促使经济发展。

直到辽世宗继位以后,重新开始对中原的战争,但辽国内对于这一征讨之战态度各自不同。

曾有记载,契丹*队在内丘县遭遇中原顽强抵抗:“死伤颇多,又值月食,*中多妖异,契丹主惧,不敢深入,引兵还”。

南下作战并没有带给辽朝实际意义,相反却大大消耗己方战斗力,故引起国内部分群体的不满,后续发展成国内矛盾逐渐被激化,导致部分部落出现叛乱情况。

为了维护国内局势,辽世宗这才不得不改变了自己的计划。

也是在该时期后,北汉国内发生内变,辽虽然没有直接表明意图同北汉划清界限,但暗中向后周统治者郭威传递和好之意。

对于辽朝伸出来的橄榄枝,后周没有理由要拒绝。

后周初建*权,国势不稳,又接二连三同北汉作战,自是需要时间恢复国情。

欧洲与北汉三次战争,皆以后周的胜利为结局,不过有辽朝协助的北汉,一直都让后周在对抗过程当中明显感到吃力。

如今辽对自己伸出橄榄枝,无疑是能够减轻自己同北汉相争的阻力。

安抚辽自然也是郭威所期望的,在这样的契机之下,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

初期两国频繁互通使节,从双方频繁往来的关系来看,辽与后周之间近乎达成了和好的局面。该时期为两国建交的第一阶段,双方都表现出和平共处的意愿。

从两国国情来看,这种意愿无非在于双方皆需要时间来巩固自身力量。

对辽而言,协助北汉出兵对抗后周,三次大战没有获得胜利,且期间不断出兵,协助北汉作战,无疑也是一大损失。

况且在三次作战后,辽依然没有停止南下征讨的脚步,可以说国内元气损耗严重,同时又激发社会矛盾,使其日益激烈。

辽统治者为了能够争取时间抚平内忧,减轻外患压力,故选择同后周建交。

对于后者而言,国家初建,*权不稳更需要时间休养生息巩固统治。

正好双方都处于需要休养生息之时,所以才使得初期外交阶段呈现和好局面。

很明显,两国之间的建交并非真心实意,自然也有破裂的情况,而外交关系改变的起点便是北汉再次发起对后周战争。

二、辽助北汉,共讨伐后周

北汉建立不久,发起对后周的征讨之战。

同年二月,后汉皇帝刘崇派使者前往辽朝提出:“本朝沦亡,绍袭帝位,欲循晋室故事,求援北朝”,意图同辽结联盟成为友*,以图后者能出兵协助共伐后周。

辽与后周结盟本就是为了争取时间,一旦国情有所缓和,看到北汉如此主动,立即改变当下*策。

于同年四月“结识如北汗膏,宜州市田敏来约遂输钱十万卷”开始对后周发起刁难。

此举做实辽与后周在初阶段呈和平之势,意图在于缓和国内矛盾,并非为了真正结盟。

同年五月,晋阳之战正式爆发,辽派遣*队同刘崇率领的三万兵马共同向后周璐州进犯。

后周*队兵分三路迎击辽汉联*,妄图能够一一突破,但是北汉联*胜在数量,双方不断纠缠,达五十几日。

过程之中,后汉刘崇发现,后周*队极少,便在此刻掉以轻心。

拒绝辽兵协助后,在语气之中多有不敬,惹得辽朝统治者十分不快,以致双方真正产生冲突,北汉急需援手之时,辽选择作壁上观。

故此,晋州之战以北汉失败为结局,落下帷幕。

晋州之战中,辽虽然协助北汉同后周作战,但北汉与辽之间的关系并不牢靠,因此被后周钻了空子,主动防御的后周虽然没有能够能力彻底反压北汉联*,但是把握了主动防御的机会。

此外,再加上北汉君主的错误判断,在重要之时选择得罪双方关系。

多重因素下决定了北汉失去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同时失去的还有与其齐心的辽朝*队,辽作为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权,建立初期正确本质为*人*治。

按理来说,擅长作战的辽朝,一向是强悍战斗力的主要代表,北汉相较于辽朝而言*事力量完全不能与其匹敌。

从后周角度而言,北汉之所以能够存在二十九年之久,很大一部分原因都仰仗于辽朝。

自北汉建立初,便发起对后周的征伐之战,先后经历了晋州之战等三次重大战役,且三次战役当中,皆以北汉落败为结局。

不难猜想,三次战役对于北汉的消耗之大,北汉君主自晋州之战便表现出嚣张之势,属实不利于北汉后续发展,以及与辽之间的关系维持。

进一步削弱了辽*对北汉的积极态度,尤其是在高平之战之后,辽朝当朝统治者辽穆宗下定决心改变同北汉的外交*策,国内对外战略有所改变。

从对后周征战发展到辽主动同其维护友谊关系,但日渐强大的后周今时不同往日,竟主动发起进攻,而辽在防御过程当中呈现被动之态。

三、后周崛起,辽遇强敌

高平之战是北汉与后周之前最后一次大型作战,北汉败北只能同辽选择北归休养生息。

三次战役对辽*内部也产生了极大的消耗,辽不得已,只能选择将南征计划暂停,趋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