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残联2019年助残日走基层采访组 [复制链接]

1#

年5月19日是第29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助残日活动主题为“自强脱贫助残共享”。在助残日前夕,中国残联组织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人民*协报、央视网、央广网、中国网、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华夏时报等10家新闻媒体单位记者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福建省三明市开展“助残日走基层”采访活动,深入基层,听民情、访民生。今天,小编就给你讲讲这一路的所见所闻。

广西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有壮、汉、瑶、苗、侗等12个世居民族,总人口约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万人,约占总人口的39%。广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38.5万人,截止年12月自治区扶贫部门统计,已有25.2万人脱贫,已脱贫残疾人约占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总数的65.4%。

打造“托养+就业”助残脱贫样本

4月24日,中国残联广西走基层采访组来到了广西北海市的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示范基地。该基地于今年3月启动建设,9月下旬投入试运营,是目前北海市唯一一个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扶贫示范基地。小编看到,基地占地面积不大,但敞亮干净。院子里,在护工的陪护下,几位残疾人围坐在一起,正在聊天和做游戏。

基地里的残疾人与志愿者做游戏

据基地工作人员介绍,基地实行“一护二”护理模式,配备24小时监控和护理服务,并开展简单农疗和康复训练,达到托养、康复与庇护劳动为一体的目的。截至目前,北海市残联已安排9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入托。

产业脱贫“无障碍”

在宜州区“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小编见到了梁福添和他的妻子。梁福添因伤失去左手,妻子韦春妹也患有听力障碍。年,夫妻俩得到了河池市宜州区“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小蚕共育项目扶持。经过项目物资的帮扶和基地技术人员的入户技术指导,年,夫妻俩靠养蚕获得了6.1万元的收入,年度总收入达到了7.1万元。

记者在梁福添的养蚕基地采访

“之前养蚕,需要一片片桑叶的手工喂蚕,现在有了自动上簇机和轨道喂蚕设备,我通过控制器可以升降方格簇,蚕自己爬到方格簇中产茧,使用轨道喂蚕设备在室内移动喂蚕。操作变得更加便捷了,这节省了我们大量的时间,现在我只需要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点观察养蚕状况就可以。”在梁福添的养蚕基地,他兴奋地对记者说。

梁福添向记者们展示轨道喂蚕设备

据了解,“阳光助残扶贫基地”以“公司+农户”的方式,通过企业的科技创新,利用先进设施,改善了残疾人家庭养殖的生产条件,让残疾人既省工省力,又提高了蚕茧产量。“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实现了就业机构进社区、岗位设在家门的模式,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就近就业难、无收入等问题。残疾人朋友通过务农,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实现了人生价值。

“爱心车间”爱心多“

在铁山港区的南康社区残疾人扶贫辅助性车间,小编见到了车祸失去了左腿的来自夏塘村的朱女士。在接受采访时,她表示:“这里工作环境特别好,每天都有冷气可以吹,还有同村的朋友接送上下班。上班的最大感觉就是生活质量提升了,生活变得充实起来。”

记者在铁山港区南康社区残疾人扶贫辅助性车间采访

铁山港区南康社区残疾人扶贫辅助性车间是去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该车间就近、就地为重度残疾人及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日间照料和康复服务。目前,已安排7名残疾人就业。

铁山港区南康社区残疾人扶贫辅助性车间内景

在另外一家“爱心车间”——河池市宜州区旭辉饰盒制品厂,残疾人员工韦先生对记者说,来到这里上班的最大感受就是生活有盼头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之前不敢买的商品现在也有钱买了,生活有了新的乐趣。

记者在河池市宜州区旭辉饰盒制品厂“爱心车间”采访

“脱贫致富奔小康”

“你们看,这虾是越透亮,它的品质就越好,价格自然也就越高,看来这期又是一个好收成啊!”广西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典型代表利广存在自家的虾塘对记者们说。

记者在利广存的鱼塘采访

年开始,利广存充分利用自家周边的空地,搭建起猪舍进行生猪养殖。为了节约成本,他咬牙克服了重重困难,用1个月的时间亲手搭建起了五个猪舍。年,在他的精心饲养下,大批生猪成功出栏,年销售量达到60头,利润近万元。

尝到成功甜头的利广存没有止步。年,他又在家附近租了一个三亩的虾塘,开始对虾养殖。养殖道路并不顺利,虽然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但利广存却始终不肯放弃。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获得了对虾养殖的丰收。生猪与对虾养殖的成功,让利广存家在年成功脱贫。更让人敬佩的是,利广存家里的三个孩子没有一个人因为贫困而失学,两个孩子还考上了大学。

利广存与妻子在新家前合影

在接受小编采访时,利广存表示:今后,他一定不辜负*和*府以及各级残联对他的期望,把虾塘办的更好,带领更多的残疾人走上致富之路,为脱贫攻坚事业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福建

一双手推出健康一颗心回报社会

5月6日一大早,采访组一行驱车前往福建省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

特教学院的校长李勤向记者们介绍说,学校秉承“有爱无碍快乐成长,医教结合,融汇技能”的办学理念。年开设的盲人中专班,是全省首个面向视障朋友举办的中专学历班,填补了福建省盲人在中专学历教育方面的空白。在这里,他们可以系统地学习按摩专业知识,为从事医疗按摩行业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参观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

三明市残联盲协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的江华就是从三明特教学校走出的优秀盲人按摩师。年,江华创立了三明市残联盲协学雷锋志愿服务队,队员为患有视力障碍的按摩技师。7年来,志愿服务队一直秉承“一双手推出健康,一颗心回报社会”服务理念,用一己之力、一技之长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组织了公益按摩多场、健康讲座90多场,服务人员超2万人次,展现了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风采,弘扬了真善美、传递了正能量。

江华正在为一名幼儿推拿

当记者们走进江华的诊所时,他正在为一名幼儿进行手部推拿,这个刚满一岁的孩子不哭不闹,忽闪着大眼睛微笑的看着为他推拿的按摩师,一副很享受的样子。

记者采访福建省三明市残联盲协学雷锋志愿服务队

当记者问到创建队伍的初衷时,江华感慨地说:“之所以有这个想法,一是想让盲人有机会参与社会,二是想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和理解盲人群体的工作状况。志愿服务开启了盲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另一扇‘光明之窗’,让我们感受生命不一样的价值和意义。”

渔业创新“领头雁”

“我这里是全县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由亩养殖地,一年产量吨,产值近万元咧”全国劳动模范、清流县沧龙渔业合作社社长陈志仁在鱼塘激动地对记者说。

记者在陈志仁的鱼塘采访

年,陈志仁放弃了工厂优厚的待遇,回村开发水淹地养殖草鱼。在残联的支持与多部门的配合下,沧龙村的项目资金到位了,养鱼事业轰轰烈烈拉开帷幕:为渔农购买增氧机、铺设水泥路面5公里、架调养雨专用变压器、兴建合作社综合大楼……。终于,沧龙村充分发挥了“清流溪鱼”的品牌效应,渔业生产规模不断做大,生产效益不断提高。

年9月,陈志仁为村民鱼病的事,骑摩托车与一辆运煤的大卡车相撞,身体留下了残疾。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村里养鱼的事业。他拄着拐杖一家一家邀请村民加入合作社。在首批回村的4位村民养鱼成功后,陆陆续续又近余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其中16个残疾人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

陈志仁向记者们讲述他的脱贫故事

令记者们新奇的不只是陈志仁的脱贫故事,还有他的“养鱼神器”。年,他与厦门大学海洋技术学院合作开发了一款智能化养鱼软件,软件每天为他提供鱼塘溶氧,温度等数据,实现了远距离监测。“有了这个软件之后,养殖鱼类,变得轻松了许多。以前每天我们都要从晚上12点开始巡塘,一直要到第二天早上。现在方便了,只要有网络,数据随时更新。养鱼变得便捷了,许多年轻人也加入了养鱼的行业”陈志仁边说边打开手机,向记者们展示这款“养鱼神器”。

辅具助力康复爱心架起桥梁

在三明市沙县夏茂镇,村民周水英微笑地向记者们讲述了她的康复故事。周水英早年因为打扫卫生不慎从高层跌落,脊柱受伤导致截瘫,终日与床为伴,苦不堪言。年12月,三明市卫计局、财*局、残联联合制定并出台《三明市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办法》,并从年开始在福建省率先全面实行辅具适配补贴制度。周水英就是这项制度的受益者,辅具站的工作人员为她适配了一副腋拐和一辆手摇三轮车,在她的家中也增添了扶手等一系列无障碍设施。现在的她不仅可以借助拐杖站起来,还可以每天摇着车接送孙子上下学。

周水英正在进行日常康复训练

听着周水英的讲述,人群之中的罗玉明也开心地笑了起来。罗玉明是沙县夏茂镇残疾人联络员,3岁时,她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从此落下肢体残疾。但是她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年底,三明市残联组织残疾人电脑知识培训,罗玉明参加了培训。次年初,沙县夏茂镇残联选聘残疾人联络员,33岁的罗玉明成功入选。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她加班加点“补课”。白天,拄着双拐走村入户,调查摸底;晚上回家,她又拖着疲惫的身躯,在灯下对白天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因为感同身受,罗玉明几乎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帮助同病相怜者。罗玉明对镇里残疾人的情况如数家珍。

罗玉明向记者们讲述她的日常工作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罗玉明表示,残疾人联络员这个工作是架起残疾人与残联关系的一座桥梁,是一项需要用爱、用心、用情去投入的工作。在我刚开始开展入户调研工作时,有些残疾人特别不配合,拒绝帮助,但是我们会再三地与他或者家属沟通,只有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需求,我们的工作开展的才有意义。

小编手札:

随着“助残日走基层”采访步入尾声,记者们纷纷表示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听到真实的声音,才能采写出真实的报道。他们这样说——

新华社记者孙少龙:基层有着更多鲜活的故事等待着记者们去挖掘,记者不能总是居庙堂之高而不闻世事,要多到基层走走看看,才能写出粘泥土、带露珠的好故事。

央广网记者吴凯:几天的走基层采访,行程紧张而又充实,我们走到了最真实的山村里,切切实实地了解到基层残联在帮扶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上下的功夫,用大爱和智慧为残疾人尽心尽力,赢得了残疾人的信任和称赞,用艰辛的汗水浇灌着贫困残疾人心中憧憬美好生活的向阳花。无论是养虾养蚕养蜂人,还是在生产车间的各个岗位上劳作的工人,脸上都绽放着舒心愉悦的笑容,显露出对生活现状的信心,这就是对基层残联工作作出的充分肯定。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陈劲松:此次安排在助残日前夕的走基层采访具有特别的意义,三明是一座具有浓厚历史气息的红色革命老区,在这里我们深入一线,了解这里基层残疾人兄弟姐妹的工作,生活情况,这十分难得。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张西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顶层设计,在福建省三明市得到了充分体现。三明市作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享有福建“绿色宝库”的美誉。而这里的残疾人事业,也如同青翠的绿植一般蓬勃发展。三明市的残疾人工作,于细微处见真章,让我们感到惊艳的同时,也散发着生机与活力。”

此刻,小编想对我们的记者们道声感谢!连续多日的奔波,他们完成了繁重的采访工作。在他们身上,小编看到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记者精神。华夏时报记者王晓慧和中国网记者荆晓强刚从中国残联“广西走基层”的采访中回来,又奔赴了福建。央广网的记者王晶通宵达旦地撰写稿件,只为能在第一时间将所见所闻向大众传播。感谢他们用文字展现残疾人工作成就,用镜头捕捉残疾人幸福生活,用灵*奉献钟爱的残疾人事业!他们为发展残疾人事业鼓与呼,有力推动了残疾人民生改善,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记者老师,您辛苦了!

摄影:宣佳

编辑:宣佳、徐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