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皮肤病专科医院 http://m.39.net/news/a_6083934.html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年广西文化旅游改革创新十佳案例、16个优秀案例。这些案例涉及古村落开发、特色小镇、工业遗址公园、旅游度假区、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创意旅游推广等多个领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广西文化和旅游发展活力不减,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十佳案例、优秀案例所展现的广西文化和旅游的韧性和活力,源自改革创新。
▲达吽小镇民族风情表演——跳竹竿舞
1
转型:美了环境富了民
“千山万弄行路难,云梯架在绝壁上。”这曾是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的真实写照。年7月1日,布努瑶达吽小镇盛大开街。达吽小镇以解决搬迁群众就业为目标,以长寿特色美食和民俗文化为主打品牌,融合了美景、美食、健康养生产业。据了解,达吽小镇项目规划用地亩,总投资20亿元,解决安置易地搬迁群众超万人。
古岳坡是南宁市远郊的一个小山村,当当地村民“宁可三日无米,不能一日无歌”,迎来送往、婚丧嫁娶等都能以歌吟唱。但在现代化生活的冲击下,传统民俗逐渐衰落。古岳坡变成十足的空心村,年轻人全部外出打工。
“年我的工作室进驻古岳坡,我希望利用这里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营造一个独特的文化艺术体验区。”民族民俗摄影家梁汉昌先后引进十几位摄影、音乐、油画等方面的艺术家和多家文化创意企业来到古岳坡。如今,村里有了民俗文化展示厅、村史陈列室、古笛纪念馆、民歌传习馆等。
▲古岳文化艺术村,亲子体验壮族织布织锦。
在崭新的发展道路上,古岳坡原住民与新村民和谐共处、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共存、传统农业与现代产业结合,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通过复兴传统技艺和创新民族文化遗产去唤醒和激活乡村文化,古岳文化艺术村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转型是所有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要出路。合山市拥有百年煤炭开发历史,在转型上发挥了自身丰富工业资源的优势,以文化植入提升旅游特色,建设了国家矿山公园、矿山博物馆、旅游小码头等旅游设施,还进行旧铁路改造、美化,铁路自行车、铁路十里花廊等项目的建设,完成了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到工业旅游城市的蜕变。
2
融合:拓展产业升级广阔新空间
年6月开业的桂林融创国际旅游度假区总投资亿元,打造了欢乐部落、海世界、水世界、壮美漓歌等八大文旅业态,可以一站式满足家庭吃住行游购娱的全方位需求,成为广西文旅融合的新典范。
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促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文旅融合产品。以南丹勤泽格拉(铜鼓舞)、刘三姐歌谣、瑶族服饰等非遗项目为重点,建成宜州刘三姐故里旅游区、南丹歌娅思谷景区、巴马长寿岛景区、巴马仁寿源4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四星级民族文化酒店,以及多家民族文化酒店乡村旅游区,培育出《梦·巴马》、南丹洞天鼓韵实景演出等景区商演节目,推出少数民族风情游线路、刘三姐民族风情游等非遗精品旅游,着力培育文化和旅游新业态。
*姚古镇建设文旅融合新平台,有效利用副楹联文化资源优势,将*姚古镇·龙门街打造成为具有古镇特色的楹联文化街区,举办“*姚古镇杯”海内外楹联大赛,*姚古镇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古镇”称号。
“整合现有资源、优化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全力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年,全区安排文旅相关支出94.1亿元,较上年增长4.5%,保持财*对文旅投入持续增长,为全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
创意:激发市场新活力
年3月开业的阳朔三千漓·中国山水人文度假区以“渔樵耕读”为文化主线,打造集休闲度假、主题住宿、亲子营地、文创市集、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漓江畔风情度假小镇,迅速成为海内外游客桂林旅游驻泊地。
年7月开业的桂林千古情景区,自开业以来大型歌舞《桂林千古情》不断刷新桂林旅游行业数据,成为广西演出场次、观众人数最多的大型旅游演出,旺季时更是一天演出高达8场,单日游客接待量超4.2万人次。
营销更需要创意。年,广西籍演员王鸥担任广西文化旅游形象大使,拍摄《遇见“心”的广西》宣传片,发布后两天内相关话题阅读量达1.2亿次。开展以“三月三,玩出新花young(样)”为主题的线上传播取得良好效果,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万次,抖音话题播放量超13亿次。
数据显示,在疫情带来的“寒冬期”后,广西文化和旅游行业在逆境中崛起,通过开展创意营销,全区文旅市场加速破冰,实现强劲复苏。年前3季度,全区共接待游客6.69亿人次,同比增长59.9%;实现旅游消费.4亿元,同比增长65.4%。
4
突破:闯出项目建设新天地
桂林逍遥湖景区年进驻大坪镇茯荔村时遇到了用地难题,项目迟迟未能启动。整个逍遥湖景区占地多亩,按照以往的*策,景区开发只能纸上谈兵。
根据桂林市旅游用地新*,旅游景区中未改变农用地、未利用地用途和功能,未固化地面,未破坏耕作层的生态景观用地,可按实际地类管理,不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正因为有了这条新*,让原本不可能建成的漓江逍遥湖景区于年成功落户,多亩保留自然生态景观,仅有亩用来建设停车场、酒店等设施。
这是桂林市探索旅游产业项目用地分类管理、分类供应机制的一个缩影。分类管理破解了旅游项目落地瓶颈,一大批旅游项目纷纷落地生根。
年11月,广西出台《关于支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用地*策》。文件明确,强化规划引导和用地空间保障,加大年度用地计划指标保障,完善文化和旅游用地分类管理,采取灵活的土地供给模式,降低文化旅游用地成本等。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导,助力不断擦亮广西生态金字招牌,进一步优化土地要素供应方式,广西在创新用地*策方面持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年1月3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它们为什么花红果硕
——年广西文化旅游改革创新十佳案例、优秀案例展现活力》
责编:陈晓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