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3日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
《关于命名—年度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通知》
全国共个项目入选
广西有8个项目入选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推荐报送的南宁市武鸣区“壮族三月三”、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歌谣”、南宁市马山县“壮族会鼓”、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壮族天琴艺术”、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独弦琴艺术”、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芦笙踩堂舞”、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黄泥鼓舞”、桂林市永福县“彩调”8个项目,全部入选—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报成功率%,是少数民族自治区中获评数量最多的自治区。
快来看看广西的这些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吧~
01
南宁市武鸣区“壮族三月三”
“三月三”兴盛于古代中原地区的“上巳节”,自秦汉以后传入现今的壮族地区后演变成广西壮族的重要节日,其历史久远,特色鲜明,流行广泛,影响较大,在广西壮族人心目中地位不亚于春节。
年武鸣民间三月三协会开始在城区政府所在地系统举办,年命名为武鸣壮族“三月三”歌节,年复名为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年改名中国壮乡.武呜“三月三”歌圩,年扩展为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年11月,壮族三月三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年,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壮族三月三放假两天,成为了法定节假日,壮族三月三受到全广西乃至全国、世界各族人民的欢迎,各地节庆活动日益丰富,成为广西一个重要的民族特色文化品牌。
02
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歌谣”
宜州区位于广西河池市,是一座拥有2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拥有丰富多彩的刘三姐歌谣文化。
每逢节日,宜州处处是歌圩,歌友相聚,以歌言志、以歌会友、以歌传情。
刘三姐歌谣内容广泛,包括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日常生活、伦理道德、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包含了千百年来丰富的情感以及杰出的诗性智慧,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吐露了人们激荡在心胸间的喜怒哀乐。
宜州最早把歌仙刘三姐的形象和刘三姐的歌谣编成彩调剧并搬上舞台,从而掀起了20世纪50年代广西彩调剧《刘三姐》会演的热潮。电影《刘三姐》在国内外巡回放映,更是引起广泛而持久的轰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刘三姐》剧照
年以来,宜州每年都会举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并建成了以刘三姐歌谣文化展示、旅游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刘三姐故里,景区以山歌传唱、三姐寻根、民俗表演、农家体验活态传承等为内容,成为全国百家旅游热点地区、“广西民族风情旅游”重要精品线路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刘三姐歌谣”的传承基地。
刘三姐故里
03
南宁市马山县“壮族会鼓”
壮族会鼓习俗是壮族群众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据考证,马山会鼓习俗最早出现在宋代,盛行于清代,最初用于驱邪镇妖、军阵助威、警报外袭、祈求吉祥,后逐步演变为壮族民间的主要娱乐方式并传承至今,与“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打扁担”一同被誉为马山“文化三宝”。
图
黄羽
马山壮族会鼓使用的套具主角是鼓,配角则是锣和钹。鼓用很大的原木挖空心再用牛皮作为鼓面拉制而成,敲打时声音洪亮、浑圆、厚重,现存最大的“鼓王”岁,重达多斤。
锣和钗以洪亮、清脆的声音来点缀鼓点,使整个演出鼓声有力洪亮,节奏整齐,点数变化多采,既震撼人心又悦耳动听。
会鼓有很多打法,有混鼓打、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中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插曲鼓。
会鼓敲起来时,众鼓齐鸣、气势磅礴、震天动地、声传四方。
每逢新年或重大节日,赛鼓是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形成了“无人不知鼓,无庆不敲鼓”的局面。年《千年会鼓擂》受邀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群众文艺演出,充分展示了马山会鼓的磅礴气势。
04
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
“壮族天琴艺术”
壮族天琴拥有多年的历史,是壮族人使用的弹拨类弦鸣乐器,是壮族的标志性乐器之一。
《遇见“心”的广西》文化旅游宣传片截图
壮族天琴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筒、筒面、琴弦构成,以四度或五度定弦,具有独特的音色和宽广的音域。低音区粗壮厚实,中音区甜美圆润,高音区尖细紧张,弹奏时节奏简洁明快、轻盈跳跃,犹如籁般之音,蕴含神秘气息,极富有古壮民族的韵味。
天琴的弹奏姿势有坐姿和站姿两种,坐弹时佩戴脚铃或铜串环的脚随节拍晃动伴音;独奏时叫“弹天”,为山歌伴奏时叫“唱天”,为独唱独奏者伴音叫“独天”,边弹边跳时叫“跳天”。
金龙镇地处崇左市龙州县北部,天琴弹唱艺术在金龙镇家喻户晓,村内男女老少都能哼唱。每年在春节、昆那节、丰收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婚娶喜庆等场合,艺人们会聚在一起弹唱,表达对先人的敬畏、感恩自然的馈赠、祝福新人幸福吉祥等。每逢金龙街圩日,天琴传唱艺人会自发地聚集到镇文化站,互相探讨交流,将最新的党的政策编成歌词融入到天琴传唱中,天琴艺术得以历久弥新。
年,龙州天琴女子弹唱队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亮相成为一大亮点,引起国内外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