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宋朝也有招待费,浅析宋代公使钱的由来 [复制链接]

1#
患了白癜风如何治疗 https://m.39.net/pf/a_6159813.html

通常我们认为古代官员依靠发放的俸禄生活,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官员还能得到很多补贴。

在魏晋之前,许多拥有封地和爵位的官员可“衣食其租税”,即在自己的封地范围内收取相应户数的食邑,例如拥有一万户食邑就是通常所说的“万户侯”。

唐朝时期专用于公务开支的费用为料钱,料钱与月俸、杂用等项目合为了官员收入的俸料,而料钱在官吏的俸禄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

到了宋朝时,官员的收入包含正俸、加俸等方面,另外公使钱也是一种重要的补助,官员品级越高补贴的数额越大。

01宋朝公使钱的设立

(1)公使钱的由来

宋朝公使钱,又叫做公用钱。其作用是地方政府官员拿来宴请接待的。政府的各级领导可以根据需要来取用公使钱。

隋朝时,中央给下属机构及地方诸州都发放公廨钱,并且官员们可以用这些钱当作本金,回易生利,以弥补公廨钱的数额不足,从而使公务支出得到满足。

但这样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官员们一味追求利益从而使人民的负担增加。

唐朝在隋朝公廨钱制度的基础上更加“发扬光大”,利用政府的绝对优势在投放高利贷及贸易等经济活动中赚的盆满钵满。

但这些收入基本都是来自于普通百姓,大大加重了社会的负担,这项制度饱受诟病,到了唐末便实行不下去,逐渐废止了。

“公用钱”这一说法最早可追溯至五代时期。翻阅史料发现,公用钱的确切记载出现在后周。

后周太祖广顺三年(年),周太祖颁布敕令:用各个司以及政事堂的公用钱兑付出来,用以支付工人的工钱。

马端临也曾提到过:五代时官府所用的公用钱大多数是官吏们个人出资的。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五代时期战乱不断,国家的国库也并不充裕,导致政府的公用钱也十分紧张,所以只能官吏自行出资解决。

(2)宋朝设立公使钱的目的

宋朝的公使钱制度最早由宋太祖创建,宋太祖建立公使钱最初的目的,官员们大都有自己的看法,宋朝史籍也都有纪录。

庆历年间,天子曾下诏要减少各个地方政府的公使钱数额,范仲淹和韩琦并不认同,上奏表示:公使钱的设立是为了那些肩负使命工作而远行的官役,他们路途辛苦,于是令所到之处提供一些宴会酒食犒劳一下,这是自古以来礼待贤士的传统,不能废止,若是削减了公使钱,那可是因小失大,破坏了礼法。

由此看来,设立公使钱的初衷,大概是宋太祖吸取了前朝公廨钱、公用钱制度的经验教训,又发扬传食诸侯以养贤的礼法,从利于国家和人民的角度考虑,实在是用心良苦。

同时,在一定的标准范围内,官员是可以举行各种宴会并且礼尚往来的。

公使钱也被《宋史》收录进“俸禄条”当中,不难看出其对官员生活福利改善的重要意义,也算是宋朝对官宦仕人的政策优待。

除此之外,宋太祖建立公使钱,应该还为了笼络人心、安抚官员的情绪,达到用温和的手段收回各个方镇权力的目的。

宋朝刚建国时,节度使手中大权在握,给皇权带来极大的威胁与挑战。

鉴于此,宋太祖用“杯酒释兵权”的和平方式,以优厚的待遇换回将领们手中的军权。

这样大大增强了中央集权,也使得税收等财政收入都归国家管理,而且减轻了百姓被地方权势剥削的负担,有效的统一了政权、军权及财权。

02宋朝公使钱的配给

宋朝公使钱一般是按照行政级别来发放的,级别高低不同数额也有所差异。这些公使钱朝廷都会每年固定发放。

但是驻扎在陕西、河北等地方的军队每个季度都可以领取公使钱,对守卫在边防的将领更是一个月就给付一次公使钱。

依据宋朝中央颁布的规定,按照将领的级别高低划分公使钱不同的档次:如果是节度使同时兼任使相,可以发放二万贯公使钱。

若是担任节度使职务的,依据差别档次从一万贯到三千贯分成四个等级。担任节度观察留后职务的,依据差别档次从五千贯到二千贯分成四个等级。担任观察使职务的,依据差别档次从三千贯到二千五百贯分成两个等级。担任防御使职务的,依据差别档次从三千贯到一千五百贯分成四个等级。担任团练使职务的,依据差别档次从二千贯到一千贯分成三个等级。担任刺史职务的,依据差别档次从一千五百贯到五百贯分成三个等级。

如果是在禁军中级别在观察使以下的,则不发放公使钱。

同时,在宋太祖时期就出现一种现象,在具体发放公使钱方面还有虚实之分,所谓规定发放数额为虚数,真正发放到官员手里的数额才是实数。

在公使钱的具体发放中,地理位置不同也是影响数额的重要因素,对比较特殊的地方政府会加大公使钱的发放力度。

其一,国家的边防要塞地区会获得较多的公使钱。

宋太祖曾说过,想要政权稳固,首要的是要得人心。

若是守卫边土的将士能够顺应我的意愿保家卫国,那必定优待他们的家庭,给他们高官厚禄使他们衣食无忧,可以多给官员拨付些公使钱以及其他的优待政策,在回易及课税方面也给予特殊照顾。

此后宋朝便始终贯彻优待边防将领。

例如,大中祥符五年就多拨付给河北五十万贯公使钱,以使其更好发挥北方要塞的重要作用。河东葭芦、吴堡这两处军队驻扎的地方也因为隔在大河外身在险要之地而每年拨付两千多贯公使钱,超过了许多内地的州郡。并且处在西北要塞的鄯州朝廷每年向其拨付的公使钱高达四万贯,湟州每年也有二万贯之多。

还有军事重镇定州,每年朝廷赐予的公使钱也有一万二千多缗。

从这些能够看出,对于边防及因战争需要的地方,朝廷都会大力发放公使钱来支持以稳定军心。

其二,当地外交活动比较丰富的地方,也会获得相对可观的公使钱数额。

当时的扬州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基本相当于东南地区的大都会,来扬州经商贸易的人络绎不绝,许多外邦使者也会到此,于是要花费公使钱接待馈赠等,但扬州公使钱每年只有五千贯,到访杭州的使客虽没有扬州多却每年有七千贯公使钱。

时任扬州知州的苏轼就上报朝廷恳请多给扬州拨付些公使钱。

同样的,天禧五年,登州因为需要时常接待高丽的来访使团,朝廷便多拨给公使钱十万来满足需求。

天圣二年,因为要赏赐邻邦,朝廷特给钦州每年增加上百缗公使钱。

雄州曾经向朝廷表示希望每年能够再多二千缗公使钱,理由是本州内接待往来传递国书的使者实在是比其他地方多太多,开销巨大。

若是外交使团往来的行进路线发生变化的话,朝廷也会根据情况在路线临近各州间灵活调配公使钱以满足需要。

天禧三年,黄河发水灾导致澶州中使团来往的交通被阻隔,因此改道卫州,于是朝廷便下诏要求澶州将自己的部分公使钱划拨给卫州应急之用。

元丰五年,因为辽国的来使要途经相、邢、赵、磁等州郡,于是命令从大名府征调部分公使钱给相州,又从恩州、冀州征调大量公使钱拨给其他三个州临时使用。

其三,那些和少数民族地区交界的地方也会特别拨给额外的公使钱,用来犒设少数民族。

大中祥符八年,朝廷就发放给邕州二十万公使钱,让其方便随时可以奖赏临近的少数民族部落。

像泸州、宜州这些经常要安抚少数民族部落的州郡也会特别给增加公使钱。

有些地方出了公使钱外还会专门设置一种“管设钱”,用来刺探少数民族的情报上,专款专用。

通常情况下,会根据临近的部落规模大小来决定特拨给州郡的公使钱数额,部落一千人以上不足两千人的,每年拨付一千贯;两千人以上不足三千的,每年拨付两千贯;三千人以上的较大部落,则拨付三千贯公使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