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 https://m.39.net/pf/a_4527139.html王羲之《行穰帖》局部
早在2世纪,中国就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来欣赏,出于欣赏的需要,鉴赏家与收藏家们就对书法作品提出了一个复制的要求,因此,在4至5世纪,中国人已经能用手工制出旨在忠实于原作的精确复本。如今由于岁月磨砺、流传散失等原因,许多原作或许早已不存于世,而后人根据原作精神尽力复刻、还原的摹本因其制作者精湛的手法以及对原作神韵的精准把握,即被认定为“下真迹一等”,也是对制作者技艺的最大认可。
《中国法书》丛帖首辑全20册
浙江大学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宋画全集》《元画全集》副主编、责任编辑李介一先生带领的团队历经五年不断打磨,总结出一套独特的的艺术图书制作经验,以“下真迹一等”为目标匠心打造《中国法书》丛帖,力求在目前的技术工艺上还原原作精神面貌与时代气息。
王羲之《寒切帖》《行穰帖》
黄庭坚赠张大同书
《中国法书》丛帖内文采用特别定制特种纸,具有低反光、高分辨率的特点,可以完美地控制网点扩大率在标准范围之内;油墨采用日本涌水高等级油墨,其价格是目前通用油墨的6倍左右,此油墨具有淡墨清亮能见厚度、浓墨通透不失层次的特点,是一款印制书法作品的极上等墨;现有入编作品皆从原稿高精度拍摄,部分采用8*10英寸技术相机,部分采用丹麦飞思数字后背拍摄,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用CCD后背拍摄,以保证中间调层次的完美体现;在印刷工艺上采用与《宋画全集》一致的10微米调频网印刷工艺,挂网数约为线,是目前普通线印刷的三倍有余;装帧上外盒采用两层白卡纸与具有防水性的水洗纸复合装裱而成,具有轻便、防水、耐磨、应力持久均匀的特点。内封选用经典仿古纹样,手工装订并内衬高强度海绵,保证长时间翻阅、握持的舒适性。《中国法书》丛帖入编作品选自天津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及海内外著名私人藏家的藏品,印刷复制过程中旨在尽量保留原作气息、传达原作精神,为读者开辟一条通过印刷品直观感受古代书法真实面貌,理解古人笔墨精神的道路。首辑20册,目前已出两册,分别为《王羲之寒切帖行穰帖》与《黄庭坚赠张大同书》。
王羲之《寒切帖》《行穰帖》
王羲之《寒切帖》《行穰帖》
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版次: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印数:册
装帧:精装12开拉页
书号:2
定价:元
王羲之《行穰帖》《寒切帖》+黄庭坚《赠张大同书》精选¥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
『书圣』王羲之真跡无存,传世品均为摹本,其中尤以唐代摹本最为珍贵。启功先生研究认为,可信的唐代摹本存世不过九卷:『现存唐摹王羲之帖,在三十年前所见,计有:一、《快雪时晴帖》。二、《奉橘》等三帖一卷(俱在台湾)。三、《丧乱》等三帖一卷。四、《孔侍中》等二帖一卷,以上俱带名款。还有五、《游目帖》(俱在日本)虽不带名款,但见于《十七帖》中。近三十余年中发现的重要唐摹本首推六、《姨母》等帖一卷(在辽宁)。七、《寒切帖》(在天津),以上俱带名款。还有八、《远宦帖》(在台湾),虽不带名款,但见于《淳化阁帖》。九、《行穰帖》(在美国),无名款。以上各帖,除《游目》闻已毁於战火,《寒切》墨色损伤太甚,《快雪》纸色过暗外,其余无不精彩逼人。有疑问的,这里都不涉及。』
王羲之《行穰帖》局部
在上述无疑问的九卷唐摹本中,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的《行穰帖》是『西方唯一的藏品。有了这件珍品,西方的中国书法藏品的地位随之大大提高』。《行穰帖》与天津博物馆所藏《寒切帖》书体均为草书,卷后都有董其昌题跋,是被誉为『下真跡一等』且流传有绪的珍贵法帖,世所宝之。其中《行穰帖》,流传经历清晰可考,著录信息详尽,且经过董其昌等多位历代著名鉴赏家题跋评鉴,加之书风劲健研美,雄强中自带婉转流丽,代表了王羲之草书的极高水準,是历朝历代藏家、书法家的宝爱之物。对於《寒切帖》,徐邦达先生更是认为可与《远宦帖》相媲美,『此帖(《寒切帖》)双钩淡墨填,极为明显,觚稜转折,备见锋芒,精好亦不在《远宦》之下,是唐摹善本无疑。』“此二帖同為唐代钩填本,有很多共性之处,同时在书风上又存在明显差异,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历代诸多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研究。
王羲之《寒切帖》局部
天津博物馆所藏唐钩填本《寒切帖》又名《谢司马帖》《廿七日帖》,纸本,本幅纵厘米,横21.5厘米,共计五行51字,释文内容如下:『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一一』或有释为『具』)。羲之报。』
王羲之《寒切帖》董其昌跋
《寒切帖》系流传有序的王羲之法书名帖之一,北宋初年刻入《淳化阁帖》(卷七),宋徽宗的《大观帖》(卷七),明代《宝贤堂帖》(卷四)、《玉烟堂帖》(卷十)、《二王帖》(卷上),清朝《邻苏园帖》(卷二),都收刻此帖,却称《二书帖》。拖尾有晚明娄坚的题跋,称之为《廿七帖》:『此右军《廿七帖》,為长洲韩宗伯收藏,去年春始获见之,今又从辰玉内翰索观,寻绎再三,往往得其异趣,真所谓从容中道者。米元章云:世人以努张为筋骨,不知不努张自有筋骨焉。予幸得再覩神物,益信此语之妙解。甲辰春三月,娄坚题。』后綾隔水上董其昌跋:『右军真跡,世不多见,唯吾乡陆文裕公家《月半帖》,吴门王文恪家《此事帖》,与此而三耳。所谓山阴衣鉢,非具眼者不可与传也。董其昌。』从上述跋语可知,娄坚与董其昌均对《寒切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尤其是董其昌的题跋。
王羲之《寒切帖》娄坚跋
该帖系王羲之致时任桓温司马的谢安(即文中谢司马)的尺牘,书于晋穆帝昇平四年(),也即王羲之去世前一年,是作者晚年草书代表作之一。谢安原为隐士,晋穆帝王昇平元年()族兄谢尚卒,昇平三年()族弟谢万兵败被废为庶人。谢安为重振谢氏家族,遂于昇平四年出任桓温司马。《寒切帖》就书于此年的十一月。此帖钩摹极精,行笔从容,章法天然闲适,毫无经营痕跡,笔画简淡,所谓『不疾不厉而风规自远』,是王羲之末年书且有确切纪年可考者。南朝虞龢《论书表》将王羲之书法分为早晚两个阶段:『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王羲之于书法史的成就最关键在於其创造了『新体』,并在晚年达到极致,但能够确切认定我王羲之晚年书作的为数不多。对於尺牘中的『谢司马』具体是谁以及《寒切帖》的创作年代,历代学者均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考证。
王羲之《寒切帖》局部
据徐邦达先生研究:『帖中所称「谢司马」,或者是谢奕,或者是谢安。考奕为桓温安西司马,当在永和元年()八月以后,到四年()八月,温进位征西大将军以前。安为桓温司马,则应在昇平三年()谢万兵败废黜之后。拿王羲之来讲,应近中至晚年。此帖论书法,确是晚年之作,那么这谢司马可能是谢安了。清鲁一同所撰《右军年谱》,也把此帖排在昇平四年()。』六次年,即昇平五年()王羲之辞世。从帖文中所言自身『吾食至少,劣劣』可知王羲之当时的萎顿状态,这与其末年境况相合。因此,《寒切帖》是王书中有事跡可考的、为数极少的、十分可信的末年书作。
王羲之《寒切帖》局部
王玉池先生认为此帖是王羲之晚年书帖中『最好的一帖,而且是存有早期墨跡本的一帖,从此帖中可以窥见最接近书圣原貌的书法风采,故弥足珍贵』。与《丧乱》《平安》《远宦》等帖相比,《寒切帖》是平和、简淡的典型。孙过庭《书谱》云『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疾不厉而风规自远』。此帖笔墨简淡,笔书结体自然,无一丝烟火气,显示了王羲之末年书法风貌,也是其书法最高成就的代表,所谓『自然万象,无以加也』,正如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评述的『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反直』。
王羲之《行穰帖》局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所藏《行穰帖》为硬黄纸本,纵24.4厘米,横8.9厘米,现存两行15字,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该帖初见於唐张彦远《法书要録》卷十《右军书跡》。原帖有32字,当时字跡已经有残损,存30字,张彦远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竟,应快不?大都当任县,量宜,其令□□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钩摹时字跡应已经残损。据傅申先生研究认为《行穰帖》为初唐时期钩摹本,综合运用了『单笔』和『廓填』法,是流传有序、著录详尽的唐代摹本。
王羲之《行穰帖》董其昌释文及第一跋
《行穰帖》系王羲之的早期作品,墨色浓匀,钩摹精妙,最大限度保留还原了王羲之原作风貌,『如果原迹中有一尖峰,复制者亦试图再现这一现象。·······原迹中最细小的不规则处,都再现出来』。与末年作品《寒切帖》相比,此帖单字结体圆浑肥美,笔法醇厚遒劲,风神卓著,通篇虽然字数不多,但气势雄浑,正所谓董其昌题跋所言『君家两行十二字,气压业侯三万籤』。如果说《寒切帖》体现的是王羲之最晚年书法臻於化境后的平淡冲和,闲适无尘俗之气,那麼《行穰帖》则是作者早期饱含鬱勃生机的力作,正如梁武帝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对其评价『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王羲之《行穰帖》董其昌第二跋局部
明代《行穰帖》入藏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天籟阁,后归韩世能所有。韩与董其昌交游深厚,韩世能去世后,在万历三十一年()《戏鸿堂帖》刻成之后不久,《行穰帖》归董其昌,董十分珍视此帖,不仅小楷题签『王右军《行穰帖》』,并且前后作三跋。第一跋作于万历三十二年()冬,董氏五十岁:『宣和时收右军真跡百四十有三,《行穰帖》其一也。以淳化官帖不能备载右军佳书,而王著不具玄览,仅凭放书鋟版,故多于真迹中掛漏。如《柏(按:柏应作桓)公帖》,米海岳以为王书第一,犹在官帖之外,余可知已。然人间所藏不尽归御府,即归御府,或时代有先后。有淳化时未出,而宣和时始出者,亦不可尽以王著为口实也。此《行穰帖》在草书谱中,诸刻未载,有宋徽宗金标正书,与《西昇经》《圣教序》一类,又有宣和、政和小印,其为内殿祕藏无疑。然观其行笔苍劲,兼籀篆之奇纵,唐以后虞、褚诸名家,视之远愧,真希代之宝也。何必宣和《谱》、印,传流有据,方為左券耶!万历甲辰冬十月廿三日,华亭董其昌跋于戏鸿堂。』
王羲之《行穰帖》董其昌第三跋局部
五年后()作第二跋:『此卷在处,当有吉祥云覆之,但肉眼不见耳!己酉六月廿有六日再题。同观者陈继儒、吴廷,董其昌书。』另有一跋无纪年,位置在前两跋之前『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按:苏軾原诗为「君家两行十二字」,而非「十三」字),气压业侯三万籤」者,此帖是耶!董其昌审定并题。』显示出董其昌对《行穰帖》的极高赞誉和肯定。董其昌之后,该帖历经新安吴廷、吴江周敏仲,乾隆初年归安岐所有,安岐《墨缘汇观》著录并称其为『唐模至精者』,后入藏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位列第一册王右军书第三种,仅次于《快雪时晴帖》和《千字文》。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国宝多遭损毁,《行穰帖》亦随之流出内府,历经曾协均、李鸿章庶子李经迈、李经迈之子李国超以及张大千、日本某藏家递藏,年终入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行穰帖》与《寒切帖》分别代表了王羲之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草书风貌,是研究王书以及中国古代书法史、鉴藏史的非常重要和经典的作品。综观早年的《行穰帖》与晚年书作《寒切帖》不仅可看出其书风之形成发展与变化多样,在诸多唐摹本中堪称『龙跳虎卧,古今之冠』,同时更可理解王羲之在书坛的崇高地位确是实至名归。
实拍书影
黄庭坚赠张大同书
黄庭坚赠张大同书
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版次: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印数:册
装帧:精装12开拉页
书号:3
定价:元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老人、山谷道人、涪翁等,祖籍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其六世祖黄瞻于南唐年间迁居江西修水。黄庭坚于宋治平四年()进士及第,历任国子监教授、吉州泰和县令、秘书省校书郎等,后谪迁黔州、戎州等地,崇宁四年()卒于宜州(今广西河池市)寓居。山谷是有宋一代文学巨擘,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后人辑有《山谷全集》八十一卷等。山谷亦是北宋四大书家之一,与苏轼、蔡襄、米芾齐名。早年行楷学顔真卿,笔法妍媚,自成一家;草书则师宗张旭、怀素,笔如龙蛇,高出古人。
《黄庭坚赠张大同卷》局部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已贬嫡戎州两年有餘的黄庭坚此时正值宦途生涯的谷底。在远离政治中心开封汴京的巴蜀,年已五十六岁,患有腹心之疾的山谷老人见到了刚雅州治满即将返京复命的外甥张大同。面对来辞行的晚辈,他抄写了一段韩愈《赠孟郊序后记》并题写长篇跋语作为礼物相赠。
《黄庭坚赠张大同卷》局部
《赠张大同卷》为山谷先生为数不多的大字作品,也是其成熟期的代表作品。长卷纵34.1厘米,横.9厘米,凡四十五行,一百七十二字,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书此卷时,山谷先生五十六岁,身体状况并不佳,但心态雍容,虽在正月,然天气晴暖。卷中跋曰:“未知后日复能作如许字否?”这有两种解释:一是为其得意之作,日后未必达此;二是身体状况不佳,未必再能复作此书。
《黄庭坚赠张大同卷》局部
此卷书法气势宏博,视觉冲击力强。撇、捺尽力开张,意如荡桨,势如破竹,笔到意到,天真自然,顺势而行。把笔者,如军中统帅,运筹帷幄,纵横千里,又怡然自得,未见刀光剑影,而能进退自如。山谷老人的性情表露无遗。
《黄庭坚赠张大同卷》局部
对黄庭坚书法风格的形成,后世论述不一,或以为出自《瘗鹤铭》,或二王、颜鲁公、杨凝式、苏东坡,等等,好像都对,然都错。哪有一代宗师学一家而成者!必定取百家之长,为我所用,然后成一家之言。山谷先生在元丰三年()三十六岁时就曾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这句话告知后人,也是概括自己。山谷老人在《跋兰亭》中说:“《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又“以心会其妙处尔”。这是山谷老人的方法论,学者当体悟之。
《黄庭坚赠张大同卷》王铎跋
山谷老人的书法妙在何处?出自自然而韵之不俗也。这是山谷先生一生为人处世,与其诗文艺术相通——不越规矩而步步自得。可以想见,当时山谷老人写如此规模的大字行书,前无古人,放浪张扬,无拘无羁,完全是自如的天放之本性。历来书法的创新,成功的是极少数,大多成为媚或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