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谷河传媒布谷岛
编者按
曾因花样吃竹鼠走红的华农兄弟,在最近的视频中,却开始直播挖起了竹笋。从“竹鼠”到“竹笋”,华南兄弟成为疫情禁食令下竹鼠养殖户们的一个缩影。曾经火热的竹鼠养殖扶贫项目,如今正处于野生动物管制*策的灰色地带,养殖户们除了等待,别无他法。
文
王颖
“十六年的竹鼠养殖路,六年走遍全国竹鼠市场,也许即将成为回忆。”
3月13日,程步*拍摄了一段磨饲料、喂竹鼠的短视频,上传到抖音,并配以上述文字。当日,他还把昵称从“宜州步*竹鼠养殖场”改为了“从新规划人生”。
十六年前,程步*开始规模化养殖竹鼠,如今已经在广西宜州和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建有两个养殖基地,有竹鼠几千只。春节前后两个月,本应是竹鼠收购和销售最繁忙的日子,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和逐渐收紧的野生动物管控*策,给程步*的销售计划按下了暂停键。
无助的等待:食用竹鼠被叫停
1月20日晚,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在接受央视连线时提醒民众,病*很有可能来自野味,源头是什么动物还不清楚,可能性比较大的是竹鼠、獾等。
次日,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对竹鼠、獾等可能携带新型冠状病*的野生动物,在其饲养繁育场所实施封控隔离,严禁对外扩散,禁止转运贩卖。”26日,*策再度收紧,三部门联合发布公告,在疫情防控期间,全面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虽然觉得竹鼠不太可能是中间宿主,毕竟我们养竹鼠的都没被感染,但是我们相信国家,遵纪守法,所以现在只是喂养,也没卖,也没运,”程步*告诉谷河传媒,但他没想到,养殖场的这一停摆,就是将近两个月。
起初,程步*只是担心竹鼠的饲料短缺,由于各地陆续开始封路,饲料无法运进养殖场。恰逢大量母鼠处在产崽哺乳期,缺饲料意味着缺营养,产下来的小鼠崽没有足够的奶水吃,死亡率高达90%,这将直接影响养殖收入。“没办法,只能先保母鼠”,程步*说。
当这样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日子延续到2月份,他和认识的养殖户们开始心慌起来,大家紧张于层层加码的野生动物管控*策,虽然竹鼠已经有30余年的人工繁育和驯养历史,但还是“害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府一个命令下来,我们的养殖竹鼠也被一刀切”。
*来源:百度图片
程步*的养殖场规模较大,在疫情前已经打开销路,有许多养殖专业户或散户挂靠在其名下。平时由程步*对他们的成熟竹鼠进行回收,并统一运输、售卖到广东、湖南及四川等外省的交易市场,或直接卖给酒店用以食用。
受疫情影响,大家手里的竹鼠纷纷滞销,有人向他问起还有没有销路,程步*也颇为无奈,“我也不敢说有或者没有,只能叫他们相信*府,疫情当前不能给国家添乱,其它我也没有办法。”
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决定》(下称《决定》),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下称“三有”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
据了解,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共收录了种物种,花白竹鼠、大竹鼠、中华竹鼠、小竹鼠均赫然在列。
3月2日,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决定》的通知,要求全面整顿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和经营利用从业机构,依法清理已核发的许可证件,其中就包括撤回并注销以食用为目的从事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的人工繁育许可证和经营利用许可证件,停止一切以食用为目的的经营利用陆生野生动物活动;并停止受理以食用为目的猎捕、经营野生动物等活动的申请,严格规范对非食用性利用野生动物活动的审批行为。
这意味着,国家不但全面禁止食用“三有”动物,还对其人工繁育产业进行了严格管控,虽然并未明确禁止饲养,对于养殖户来说,竹鼠的人工繁育已然成为灰色地带,养殖前路一片迷茫。
“(现在)肯定在亏本的!”程步*谈起目前贵州养殖基地的营收状况,包含工人工资、竹鼠饲料在内的各类开支,一天可达块,工人可以遣散,但鼠不能不喂,“养了这么多年,谁也不忍心让它饿死”。
为减少开支,程步*将竹鼠的每日饲料一再减量,并停止配种繁育。他并不能预料*府将要出台什么*策,“我们也不懂,现在只能等,我们不知道怎么做,只能等。”
火热的脱贫项目
程步*只有中学学历,在养殖竹鼠之前,他和许多来自广西农村的年轻人一样,每年外出打工,但薪资不尽人意,“考虑到家里面有老人和小孩,我们想着返乡回来创业。”随后,他回到宜州,将村里的老房子改造成竹鼠栏舍,用打工积蓄买回了十几对种鼠,这就是养殖场的雏形。年前后,程步*引入更多鼠苗,开始了竹鼠的规模化养殖。
竹鼠皮毛细软,以竹子、芒草、植物茎秆等为食,无饮水习性。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有人对竹鼠进行人工驯养繁殖,并在90年代初取得成功,根据《我国竹鼠养殖现状与发展对策》,目前我国在竹鼠生物学特性、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疾病防治技术、产品加工与利用等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进展,人工养殖竹鼠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竹鼠的养殖和加工产业在我国华中、华南、西南等区域均有分布,尤以广西的养殖规模最大。广西畜牧研究所特种动物研究员刘克俊等人在《竹鼠养殖业现状、前景及发展对策》一文中指出,竹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是一种时兴的野味和食疗品。
程步*一方面开拓着更广阔的销售渠道,用六年走遍了全国市场;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扩张自己的养殖规模,位于广西的养殖场已达多平方米,“现在应该是全国竹鼠养殖户里面规模比较大的,只算养殖收入,一年可以挣到50多万”。除此之外,他还能通过收购、代销散户的商品鼠获利。
年2月,他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承包的竹鼠养殖扶贫项目投入运营,一年共投资了余万用以竹鼠培育、设备安装、聘用贫困户工人等。项目采用的是“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68户贫困户共入股对鼠苗,程步*为其提供养殖技术,并对周边散户免费提供竹鼠养殖技术和售后服务,以带动村民致富。
这并非个例,近些年,随着华农兄弟花样吃竹鼠视频的走红,民众对于竹鼠的认知度明显提高,许多基层*府都将竹鼠养殖引入扶贫项目。年,广东省昭平县文竹镇打造“”竹鼠养殖、加工、旅游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遍地毛竹的江西省兴国县郑枫村,根据当地的*策安排,年将有10户村民在技术帮扶下尝试养殖竹鼠……
而在大力扶持特种养殖的广西,仅在恭城瑶族自治县一地,据恭城县*府门户网站数据,年全年出栏竹鼠就有30多万只。年,“恭城竹鼠”获国家农业部年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产品,并已有余户竹鼠养殖户。如今,竹鼠是当地“5+2”特色主导产业农产品、“扶贫+竹鼠养殖”等多个扶贫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Bing图片
在程步*贵州的扶贫养殖基地,进场时每只仅有1斤的鼠苗,如今基本成熟,母鼠已经配种产崽。但目前来看,原本预计年可以开始回本的鼠苗和商品鼠在短时间内均无法通过销售获利。他估计,在停摆的这两个月里,贵州养殖场里的竹鼠产崽损失就有三十多万。但扶贫项目每年需要给贫困户分红和场地租金,第一年没有收益,也要给每户贫困户分红7万,并支付村委场地租金2.5万。分红逐年上涨1万,再加上每年要给村委会租金5万,“这个时候不允许养,我们很难完成这些承诺”。
对于养殖刚刚起步的专业户和散户来说,这段日子也异常艰难。据程步*观察,有不少在近些年刚开始获利的养殖户开始加大投入,“(大家)看到市场稳定,趋势上涨了,就去贷款、跟亲戚借钱,想建场地扩大规模”,这其中不乏老年人和残疾人。
如今他们却纷纷向程步*诉苦,不仅没有钱给竹鼠买饲料,竹鼠慢慢变瘦饿死,连家里种植的玉米、甘蔗,都没有肥料去培育。“不仅是返贫,负债也无法如期还款,可能是更多的贫困,”程步*说。
转产?进入“白名单”?
近日,广东省河源市*府出台了《河源市人民*府关于全力减小疫情影响确保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的指导意见》,旨在解决疫情下特色种养转型转产的难题。据经济日报报道,当地的竹鼠养殖项目计划转产为养鸡、种植秀珍菇等,采用财*资金购买的方式适当予以补偿,统一收购。
但程步*认为,虽然很多人都在担心竹鼠养不下去了,但改养也并非易事。由于竹鼠养殖中产生的粪便尿液少,没有什么异味,算是相对环保的养殖类型,不少养殖户就将场地建在自家附近。有的是将闲置的老房子再利用,有的则直接将多层小楼的其中一层开辟出来作为栏舍。
*来源:新华网
如果转为其他排便多、需要污水排放的产业,原本的竹鼠养殖场地一般难以继续使用,“基本就等于报废,”程步*说,“就算要转型,我们的场地不能用,要重新建场地,也要钱。”
另外,转产还面临着学习新的技术、进入新行业等一系列难题。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已经投入的钱难以收回,“一般(成规模的)养鼠投入要到五六十万,包括借的二三十万。”程步*给谷河传媒算了一笔账,有只竹鼠存栏,就能够有只母鼠产崽,那么一批鼠苗卖出去的收入大概接近十万块,但如果竹鼠养殖真的被叫停,*府补贴赔偿的可能只有几万块。
疫情爆发之前,程步*原本的计划是在贵州扶贫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竹鼠的深加工。“现在一年一年扶贫项目增多,担心两年过后,竹鼠量多会滥市,我就想笨鸟先飞,慢慢发展深加工产品,以此来解决以后竹鼠市场饱和的难题”。但如今,竹鼠养殖是否还能有未来,却变成了一个未知数。
程步*认为,目前竹鼠养殖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市面上流通的竹鼠绝大部分为人工饲养,食用的市场也比较乐观,他希望*府能够通过规范市场的方式对人工繁育的竹鼠进行管控,把竹鼠养殖列入“白名单”。
3月9日,竹鼠养殖指导网站“竹鼠先生”刊出了广西畜牧研究所研究员刘克俊等人的一则呼吁,作者建议将竹鼠纳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决定》,列入该目录的动物,属于家畜家禽,对其养殖利用包括食用等,适用畜牧法的规定进行管理,并进行严格检疫。
但目前来看,在竹鼠养殖方面,相关检疫标准仍然缺位。“我之前去畜牧局和林业局咨询,他们说没有相关的*策,就没法开检疫证明,”程步*表示,目前许多养殖散户,连行*部门要求的“野生动物驯养证”和“经营利用许可证”都没有,他在收购时大多根据经验对竹鼠进行判断,“我们养了十几年的鼠,大概知道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能够进入市场的,我们也要负责的嘛。”
在等待消息的这些日子里,他和刘克俊等人联合了贺州、钦州、桂林、柳州、河池等地的行业人士,向全国的养殖户发出问卷,试图统计竹鼠养殖情况,了解大家还能撑多久。“以现在的资金来看,我能撑过3月底都难,”程步*说。
“抱团取暖吧,想保护大家的产业。但还是要以国家的*策和文件为准,我们相信国家。”他说,“希望国家能出台一个文件,让我们能继续养竹鼠,也尽量把竹鼠养殖规范化。”
原标题:《禁食令!华农兄弟转行挖竹笋,养竹鼠的人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