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全区部署开展为期3年的第一批改革系统集成试点,组织21个单位分别围绕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园区建设、沿边开发开放、基层治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6个领域,有针对性地组合和推动有关专项改革成果集成落地,推动改革举措有机衔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破解了一批难题,形成了一批经验,打造了一批品牌。
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南宁市青秀区、横县,柳州市鹿寨县,梧州市长洲区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户籍制度、建设用地、产业发展、资本流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青秀区以“共融、共建、共用、共享”促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以“打破壁垒、强弱联合”原则深化学区制改革,扩大优质学校辐射带动范围。鹿寨县推出跨集体用地、跨用途用地和*府零收益“两跨一零”模式,集体三产用地得到有效开发。横县着力建立茉莉花产业升级机制,形成茉莉花“1+9”产业体系,打造一批茉莉花特色村镇,实现家园、田园、产业园、生态园“四园辉映”。
乡村振兴方面,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玉林市北流市、百色市田东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崇左市江州区协同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农村金融服务、乡村风貌提升、基层组织建设等改革,着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北流市创新探索整村、整镇、整县全域推进乡村振兴模式,从年行*村集体收入平均不足5万元,到今年平均超过万元,新圩镇河村达到万元。
园区建设方面,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来宾市“三江口”港产城新区、玉林(福绵)节能环保产业园着力创新园区运营管理体制机制,集成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技术创新、数据运用、招商引资、薪酬制度、人才引进等方面改革举措,不断增强园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探索科研、孵化、前台在大湾区,生产、转化、后台在贺州的“双飞地”模式,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和贺州产业化基地间有效衔接,成功引进80余家新经济新业态产业项目落户,新引进大湾区产业项目个。来宾市“三江口”港产城新区实施“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建立灵活实用的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推动市县共建、多元开发、收益共享,今年前三季度新区引进一大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56亿元,同比增长%。
沿边开发开放方面,防城港市东兴市、百色市靖西市、崇左市凭祥市推进通关便利化、跨境经济、跨境劳务合作、沿边金融、边民互市、生态保护、人文交流等领域改革集成,着力构建沿边高质量开放型经济体系。东兴市持续深化跨境旅游“六联合”模式,强化口岸通关要素保障,人员通关时间缩减至6秒;建立交通、海关、边检口岸联合办公制度,开设跨境自驾车队业务办理“绿色通道”,入境自驾车通关业务当日办结。
基层治理方面,北海市海城区、钦州市浦北县、河池市宜州区大力推进“五治融合”,以*治强引领、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强教化、以自治强活力、以智治强支撑,走好乡村(社区)治理之路。浦北县突出德治教化作用,建立“道德积分制道德评议星户评选志愿服务”奖励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工作机制。
干部担当作为方面,北海市、贵港市、防城港市港口区建立正向激励体系,集成推进选人用人、容错纠错、能上能下、关心关爱、考核评价、绩效奖励二次分配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年,广西改革系统集成试点将按照自治区*委“要见实效,出经验,实现试点目标”的要求,着力在增点扩面、深化内涵、协同攻关上下功夫。在持续推进第一批改革系统集成试点的基础上,围绕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充分发挥国家级开放平台作用,打造面向东盟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的开放合作高地;全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有序拓展改革系统集成试点,不断提升改革整体效应。
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委改革办
《人民日报》(年12月24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