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商报」
庞春妮本报记者彭丽芳
轻轻万亩丝,软软一匹绸。一群采桑姑娘载着丰收的喜悦,从绿油油的桑园中款款走来。她们背着满满一箩筐的桑叶,用舞蹈《桑园情》表达农民致富的喜悦。这是12月10日,中国商报记者在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看到的场景。
宜州区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也是我国桑蚕之乡。年,该区桑园面积37.71万亩,鲜茧产量6.8万吨,养蚕收入25.2亿元,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及桑蚕生产规模连续16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
宜州的变化只是广西发展茧丝绸产业的一个缩影。随着我国“东桑西移”和“东绸西移”的持续推进,广西抓住发展机遇,发展成为占据全国桑蚕养殖“半壁江山”的产业高地。年,广西蚕茧产量已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生丝产量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一,蚕茧、生丝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79%和35.89%,规模优势突出。
发展丝绸产业建设美丽乡村
“家有三亩桑,致富奔小康”。这几年,在广西众多蚕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带动一批批蚕桑新村和种养大户。宜州区德胜镇上坪村大安屯蚕农李运英告诉记者,自家种了10亩桑树,每年至少养11批蚕,一年养蚕的收入约6万元。
“我们农村养蚕赚钱比较快,田地种别的没有那么多钱,相对打工来讲,两个人出去打工,你不一定找到好的工作来做,养蚕既可以兼顾照看老人和小孩,也可以补贴家用。”李运英说。
“墙上电视是液晶,姑娘肩上披丝巾;桑乡如今最美丽,到处都是新农村。”在宜州,这样脍炙人口的山歌不时从桑田边唱起,唱出了桑蚕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喜人变化,表达了当地群众依靠桑蚕实现了小康的喜悦。
数据显示,年,广西蚕桑生产覆盖71个县(市、区)、个乡镇、个村、69.65万农户,涉及从业人员约万人,蚕农售茧收入.35亿元,连续10年超百亿元。养蚕户均收入约1.84万元,人均元。
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全产业集群
河池茧丝绸产业资源丰富。截至年末,河池市桑园面积93.14万亩,蚕茧产量13.98万吨,鲜茧产值48.07亿元。全市桑蚕规模连续16年稳居全国设区市首位,茧丝绸加工能力领跑全国。
据了解,全市目前有茧丝绸加工企业29家,规模以上企业25家,白厂丝产能1.1万吨,占广西白厂丝总产量(吨)的71.85%;坯绸产能万米,占广西坯绸总产量(万米)的37.31%。
业界已形成了“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广西桑蚕看河池”的共识。
近日,广西印发《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年,将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蚕桑茧丝绸全产业链集聚区、蚕桑产业多元转型发展先行区、石漠化蚕桑生态治理示范区,率先构建现代蚕桑产业体系,使广西由蚕桑大省向蚕桑强省转变。
“敢为天下先,走出了前人没有走出的路”。*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历史经验里的这句话,激励河池立足资源优势,持续推进丝绸产业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中国商报记者采访发现,河池正重点打造千亿桑蚕茧丝绸产业集群,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推动丝绸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重点布局发展印染产业,建设宜州丝绸服装产业园区,培育真丝服装、真丝家纺等高品质、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形成白厂丝—绸坯—印染—绸布—服装、废丝—娟纺—服装床上用品等家居用品、蚕桑茧丝—生物医药食品等主加工产业链。
同时,着力打造创意、设计、科技三大新丝绸产业板块,形成5平方公里的丝绸小镇。即建设欧亚丝绸创意中心、国际丝绸设计村、丝绸科技交流中心、欧亚丝绸文创孵化器;打造展览、交易、营销板块,建设国际丝绸品牌中心、丝绸文创西交会、欧亚丝绸交易中心;打造教育和配套板块,建设丝绸职业学院、丝绸研学基地等。
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丝绸新都
近年来,河池市聚焦“强龙头、补短板、聚集群”,加快推进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嘉联、广通等龙头企业深耕行业十多年,正在为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后劲。
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入驻宜州工业园区的公司,后续茂源、恒业、宏基等十多家茧丝企业将陆续投产,产业集聚效应强大,拉动当地桑蚕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广西嘉联在宜州区德胜镇实施刘三姐桑蚕高效生态产业示范区。带动周边3万多亩桑蚕基地建设,每年订单收购农户鲜茧多吨。
“去年投资多万元改造员工宿舍,就是为了满足国际高端品牌对供应商的资质要求。”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韦年光表示,国际品牌厂商对宜州丝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