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孩子们的福利我市推动民族文化特色课后服 [复制链接]

1#

12月29日,天气渐渐回暖。下午5点过后,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二小学操场上,孩子们追逐着一个“竹”球,时而拉抢,时而传投,欢声笑语,喝彩不断。孩子们“抢”这个竹子编成的球,叫“抢竹球”(又叫“抢藤球”),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十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在当地极负盛名,深受仫佬族人民喜爱。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二小学“抢竹球”课后服务)

四年级(6)班学生罗浩瑜开心地说:“我觉得我们仫佬竹球很好玩,我和同学们在你追我赶中很有趣,就是下课得太快了。”

(孩子们竞相追逐、乐此不疲)

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二小学依托特有的仫佬族文化,将民族元素融入课后服务中。“我们通过开设民族舞蹈、仫佬山歌、尤克里里、民族绘画、3D建模、3D笔、仫佬族剪纸,民族传统体育、仫佬语、民族歌谣、民族刻画等10多门精品课程,依托竹文化打造‘沐心’文化品牌,让孩子们在绽放童真中,更好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二小学校长蔡讛琳说道。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二小学课后服务教代会)

“七个隆冬牡丹花呀,八个隆冬芙蓉花呀.....”同样是下午5点许,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二小学距离60公里的宜州区第一小学,孩子们穿着民间彩调服,惟妙惟肖模仿着大人,表演着刘三姐故乡宜州传统著名彩调《王三打鸟》“四门摘花”片段。“我喜欢宜州的山歌,更喜欢宜州的彩调,彩调的服饰很特别,化妆特别像那种舞台剧,腔调很好听,有时又有插入宜州方言说唱,很好玩。”宜州区第一小学六(6)班覃芊畅学生说道。看到孩子在课后服务中尽兴投入,文艺思维空间越来越丰富,接送学生的家长李胜也开心地说:“看到他们像是娱乐玩耍的过程,很放松,不错。再说了,我们传统的文化就需要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传下去。”

(宜州区第一小学传统彩调等刘三姐文化特色课后服务)

年秋季学期是河池市全面落实中小学义务教育“双减”有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新学期开学后,河池市教育部门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要求,高质量推动“双减”各项*策落地落实,全市范围内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超过95%,教师参与率高达98%,尤其是依托境内丰富的民族文化,我市各县(区)积极打造民族文化特色课后服务,有效推动品牌学校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和“双减”工作的同步发展。

挖掘“源头活水”丰富特色资源

河池市地处广西北边陲,境内生活有壮族、汉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苗族、侗族、水族等8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3%,有长寿文化、铜鼓文化、刘三姐文化、瑶族文化、毛南族文化和仫佬族文化等民族生态文化品牌,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河池市教育部门坚持因地制宜,深挖“源头活水”,引领各县(区)学校融合地方民族文化元素,整理形成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南丹县立足白裤瑶铜鼓文化、服饰文化,宜州区把刘三姐歌谣、彩调、抛绣球、板鞋等传统民族文化都纳入课后服务课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各学校,则分别以毛南族文化和仫佬族文化为切入点,挖掘“傩面”文化、仫佬文化等。河池市还鼓励地方“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等14位志愿者参与课后服务工作,让特色民族课后服务进校园活动真正走深走实。

(南丹县里湖乡王尚小学白裤瑶文化进校园)

构建“三个平台”营造特色氛围

河池市各学校将民族文化活动纳入课后服务的特色课程当中,内容丰富,结构饱满,形式多样,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地方民族文化。

(一)是组建兴趣小组。学校以自愿为原则,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等,组成不同的兴趣小组,课后在老师的带动下,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南丹县立足白裤瑶民族特色,开设铜鼓传承班、皮鼓传承班、陀螺传承班、服饰传承班等16传承兴趣班。

(二)是打造精品课程。学校组织老师编写民族文化素材,编排民族文化舞蹈,在课后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排练学习。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开展“踩高跷(马革)”、“花竹帽”、“傩面舞”等传统民俗活动。宜州区开展千年古城文化、刘三姐歌谣、彩调、竹竿舞、扎染、抛绣球、板鞋等民族文化课程。

(宜州区第二小学编写千年古城文化、刘三姐歌谣、彩调等地方文化入课程)

(三)是积极组织展演。引导学校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承民族文化,丰富学校文化”为目标,以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真善美的题材为内容,指导开展系列文艺汇演活动,既活跃了学校文化生活,又让民族文化在展演中更具活力和张力。

树立品牌意识建设特色学校

河池市教育部门引导各县(区)学校在开展民族文化特色课后服务中,注重差异化和个性化,树立品牌特色意识,通过开展民族特色课后服务,形成校园文化特色,一校一品,实现品牌学校建设。既推动“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又发扬传承民族文化瑰宝,寓教于乐中释放孩子们的天性,也增强了地方民族文化自信。在不违背“双减”初衷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THEEND--

编辑丨韦志国

校对丨李宜

责编丨骆保伶

审核丨吴胤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