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崇宁四年()九月三十日,干涸许久的宜州下了一场小雨,酷热的天气顿时凉爽起来。此时恰好好友范寥从成都来访,*庭坚便准备了几个小菜,打开一壶烧酒,两人对饮小酌起来。阁楼太窄,小方桌只能摆在屋檐下。屋檐外,雨还在下,雨点不时溅到身上,*庭坚干脆脱了鞋子,挽起裤腿,一任雨水淋到脚上身上,尽享酷暑里的清凉。半晌,他突然仰天大笑,笑乱了满头白发,笑起了一阵狂风。笑声引来滚滚惊雷,乌云聚得更浓,雨点下得更大。笑毕,他顺手取来纸笔,一首《南乡子·诸将说封侯》词一挥而就: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写毕,他倚着桌边,慢慢地、慢慢地倒了下来,闭上了那双倔强的眼睛。
(六)
己亥(公元年)初春,*庭坚死后年,我陪同一位文友再次来到双井。一下车,我就为眼前的景象怔住了。打眼望去,昔日陈旧凌乱的双井,竟然像抹沙画似的被抹去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片崭新的景区,一色的徽派园林建筑,错落有致地散布于绿树掩映之间。游客下车处,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边上,矗立着一座花岗岩雕像,*庭坚昂首端坐,目视远方,栩栩如生。进了高大的牌坊,拾阶而上,左边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院子,门头高悬“进士村”匾额;右边是新建的高峰书院,高擎的仿古牌楼上,镶嵌着那块据说是原物的书院牌匾;中间一条登山步道,直达杭山之顶,顶上建有一幢宋式楼阁,名曰“魁星阁”。向导说自从有了这座高阁,每年高考学子都要到这里顶礼膜拜,祈求山谷老人保佑顺利高中。景区边上那些平民百姓的村庄,也已焕然一新,变成了一座座小楼连接而成的小街,楼房一律白墙黛瓦,街道均由石板铺就,与*庭坚故居景点相映成趣。
我有些愕然,这些因旅游需要凭想象搞出来的东西,究竟有多少意思?再一想现如今富起来了,旅游热了,到处都在大拆大建,哪里不是这样?便也就见怪不怪了。
向导是本地人,显然对这个新建的景区具有一种自豪感,她带着我们一路参观,以娴熟的语调,侃侃而谈。我为陪同远道而来的朋友,恨不得让他多听听多看看,便也任由向导滔滔不绝,只是笑着点头。直到出了高峰书院,把我们带到一处两口连着的水井边,说这就是双井时,我才打断了她,跟朋友说这是假的,真的双井在明月湾边上,离此地还有一两公里路程。我想这个真相不说不行,否则以讹传讹,会误人子弟。
我生怕那座*庭坚墓也在大规模的景区建设中被夷为平地,还好推土机“爪”下留情,没有伤及。“不过我们一般不带游客来这里参观。”向导说,话里透出一点神秘。我明白,这是风水兴盛使然,人们走到哪里都想得吉利,讨彩头,生怕遇到不祥之物,所以凡是坟墓都会回避。殊不知到这里看了个遍,却全是假的,唯一一处真的倒给遗漏了,岂不可惜?
来到墓前,我们低头肃立。一刹那,我忽然看见一个人从里面走来,那个人身穿宋朝官服,胸前绣着奇形怪鸟。双翅官帽下,是一张国字大脸,三绺胡须飘在胸前。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圆瞪着,扫视四周,露出鄙夷的神情。他左手扶住袍带,右手不时挥起,似在指点江山。突然,随着他的手臂猛一甩动,他的服装变了,变成了一袭烟灰色的道袍,头上是一块绾发方巾,脚底下是一双苎麻编织的芒鞋。他的脸上也变了,变得安然淡雅,轻松洒脱,眼光也分明慈祥了起来。他迈着轻盈的步伐,从容不迫地走过我的身边,走过明月湾,走出杭山,径直朝西而去。我明白了,他是去往幕阜山深处,那里有*龙祖庭,有他的好友慧南法师做伴,有他的灵*的归宿。自从十五岁离家,他四处奔波,远离故乡长达四十六年,他那颗饱经风霜的心,早已拔凉拔凉的了,只有*龙山下的*龙寺,才能使他稍感温暖、寄托情怀。虽然他早已皈依佛门,成为居士,而且一辈子已经去过十次*龙寺,留下了数首诗篇和“灵源”“法窟”“*龙寺”等好几处摩崖石刻手迹,但他还是把那里当作自己的家,一个充溢万物却又空空如也、不见一花却又永不凋零的胜地。
我叹了口气,把思绪收回,下意识地轻轻拍打着那些长了青苔的石头,脑海里突然蹦出“风流犹拍古人肩”的诗句,恍惚量子纠缠到了宋朝。于是怀着一腔踌躇,满腹感叹,穿过亘古小路,闻着宋时茶香,恋恋地朝明月湾走去。
选自《百花洲》年第6期
作者简介
朱法元,男,江西修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编辑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散文创作,有多篇作品见诸各大报刊。著有散文集6部,其中《沉静的山歌》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请输入标题abcdefg
订阅方式
一、邮局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所)。邮发代号44-11。每册定价15.00元,全年90.00元,免邮费。
二、直接汇款、转账
汇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