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庭坚触犯龙威被贬,只因写了用铁龙爪治河 [复制链接]

1#
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www.znlvye.com/

在宋代,封建社会快速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繁荣,作为精英阶层的宋代文人,对这种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与此同时,外界最主要的客观环境,即宋代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又作用于宋代士人的心态,给予文人源源不断的创作冲动。黄庭坚有感于外敌侵扰,对君主有所待,又因为卷入党争政治漩涡,逐渐内省。

儒、释、道三教思想的融合调和了黄庭坚仕与隐、身与心的矛盾,最终处于身仕心隐的状态。同时,贬谪地恶劣的自然环境汇集了太多的挑战,扩大了创作主体的抗争情绪,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热情好客、乐善好施,主动接纳被贬之人,深深留客,逐渐感化黄庭坚的贬谪者之苦。这些综合因素使黄庭坚晚期跌宕起伏的创作心境跃然纸上。

一、内忧外患的社会政治背景

黄庭坚在晚期词作中强调天下危难之际倚靠将领勇士,他渴望朝廷持以用兵西夏的军事策略,希望勇士上阵杀敌,保家卫国,反映他对宋王朝的主人翁心态。在宋人的政治生活中,党争也占据了内忧的核心位置。

宋代文人往往将尚“党”意识带入政治生活中。处于贬谪中的黄庭坚,几次被动卷入政治漩涡,但基于对党派的政治认知,他往往着眼于国家利益,不偏不倚,给予新、旧党人较为公允的评价。

宋代一直处于外敌侵扰的状况,不断变化的边防政策仍无法根除这种外患之忧。在这种外界刺激下,植根于宋代文人内心深处的政治主体意识逐渐强化,最终一吐为快。黄庭坚在贬谪黔戎期间,尽管仕途坎坷,心中洗涤不尽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担忧。

以晚期谪居时所作《水龙吟早秋明月新圆》为例,词中运用艺术想象,描绘李广将军身骑汗血宝马,以昂首阔步之威武宣威西夏的英武,勾勒出一番大漠孤烟、落雁哀鸣的边塞雄浑景象。

该词的时空切换、情感嬗变非常明显。从汉家飞将、宣威西夏、平坡驻马、虏帐军营等组成的塞外战场转到摩围舞遍、彭水递歌的太平景象。视角在变,词人的心绪也随之转换,期待黔守可以潇洒归来,借此抒发自己心系边事,希望报效国家的感情。

黄庭坚也认识到当朝的困境,廉颇、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勇士早已归去,即使当朝文人士大夫、官员有心担忧边防军事,渴望和平的,但也限于悬殊的实力落差,缺少了上阵杀敌的勇气和底气。因此,黄庭坚鼓励好友王补之,不断增强其一扫河西,战胜敌人侵扰的必胜决心。

实际上,黄庭坚晚期对外患的隐忧积淀已久,在元丰八年所作《次韵子由绩溪病起被召寄王定国》中,就言“西走已和戎,南迁无哀郢”,埋怨朝廷不用兵于西夏的军事策略,反映他对宋王朝的主人翁心态。

二、遭受党争迫害的无力

元祐八年,哲宗亲政。被高太后压抑多年的他,起用新党诸人,驱逐元祐党人,继承和恢复熙丰法度,史称“绍述”。因为新党在元祐间遭受打击,这次重新执政,他们对元祐党人怀着极强的报复心理。

章惇等人一上台就利用文字狱,将元祐年间编修的《神宗实录》斥为谤书,指责黄庭坚写神宗皇帝时“用铁龙爪治河有用儿戏”等语含有讽刺之意,以“诬毁”先朝罪名,责授涪州别驾,黔州安置。

元符三年,哲宗去世,徽宗即位,向太后同听政,以曾布为相。鉴于新旧两党纷争不已的,朝廷决定推行“无偏无党,正直是与,体常用中”的政策,调停新旧两党的矛盾,黄庭坚得以东归,出蜀南下至江陵待命。

崇宁元年,蔡京取代曾布为相,开始长期的“徽宗-蔡京”集团统治,并且在崇宁元年至三年,三次籍定“元祐”。黄庭坚也深受影响,被指控幸灾诽国,羁管宜州。处于贬谪中的黄庭坚,几次被动卷入政治漩涡,但他往往给予新、旧党人较为公允的评价。

建中靖国元年,在荆州待命的黄庭坚感慨道:“不需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才即至公”,希望能挑选出真正能为国奉献的人才,而不是单纯凭借党派来谬论,体现了较为理性公允的政治态度。

事实上,黄庭坚关于人才和党争的认识牵绊其一生。元祐二年就曾言:“人才如金玉,同美异刚柔,”表达兼收并用之意。可以说,黄庭坚不计较个人得失,也抛弃了党派之争,以能否真正贡献国家、奉献人民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体现出比较公允的政治态度。

他评价司马光为江山社稷鞠躬尽瘁,功劳天地可鉴,深得民心,称赞其忧国爱民的情怀。黄庭坚曾受司马光器重,参与编写《资治通鉴》《神宗实录》,因此,他对于“伯乐”如此评价也是理所当然。

黄庭坚对新党主要代表王安石的评价也值得我们深思,他没有以党派之分直接否定他,反而赞扬其书法有晋宋笔墨,称其视富贵如浮云,不慕名利酒色。在其去世后,黄庭坚作《有怀半山老人再次韵二首》,指出新旧两派之争是立场不同造成的,并无是非对错,也不应该对新、旧党人持有爱憎之论。

晚期的黄庭坚疾病缠身,但仍存有重建元祐政局的期待,表达心系国事之心。徽宗、向太后等本着“惟时之宜”“惟义所在”的原则,驱逐绍圣之党章惇、蔡卞等人,诏复范纯仁、苏轼、黄庭坚、秦观等元祐党人,建中靖国统治得以初露曙光。

然没过多久,崇宁党兴起,成立“元祐奸党碑”,禁锢的对象扩展到了所有的异己分子,处于该时期的元祐党人在流放中丧失性命、终其一生,建中靖国微弱的曙光则逐渐暗淡。也因此,黄庭坚更加憧憬元祐政局,反复赞颂这一时期的统治。

三、三教融合的思想文化背景

宋人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真正想要完全归隐的不多,因此他们推崇的是身仕心隐的境界。尽管黄庭坚十分向往陶渊明的桃花源世界,希望具有平淡自然的生活态度,晚期创作也实现了自然化向平淡风格的转变,但这种平淡更多的还是基于知识学养、道德修养的滋润,并非真得率性而为。

黄庭坚援佛老入儒,注重内心的修炼,又不认同隐居思想,在政治高压下仍然心有所寄、有所累。他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坚定儒家的道义原则,以忠信孝友为根本,重视道德修养。在谪居时,尽己所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