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根冶吗 https://m.39.net/disease/a_5602607.html广西新闻网通讯员莫电任
“我放肥料,你除草,桑树还嫩,要慢点弄,莫要伤到它们……”3月17日上午,在河池市宜州区德胜镇上坪村大安屯一片桑叶地里,兰应克夫妇俩正忙着护理桑树,妻子李运英不时提醒兰应克要注意脚下。随着天气回暖,又到了养蚕的季节,夫妻俩在绿意盎然桑田里干起农活来,甭提有多带劲了。
现年51岁的兰应克瘦高精干,朴素健谈。当知晓笔者的来意后,他开始显得有些局促,继而侃侃而谈。言语中,这位倔强勤恳的中年汉子对创业之艰辛与幸福、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砖厂打工难为继
年,兰应克在宜山职业高中毕业后,不甘心赋闲在家,便跑到当地的一个制砖厂去打工。在砖厂里,他算是个“文化人”,做的是会计工作,属于“白领”一族,但是工薪依然很低。
“辛辛苦苦干一个月下来,工资也才一百多块元,不过在那个年代,也算不少了。”除了日常开支,年轻的兰应克挺节俭,工作暇余和朋友们到染织厂等地玩耍,一来二去,认识了罗城籍姑娘李运英,两人一见钟情,交往到年3月,两人领了结婚证,组成了家庭。
有了大儿女后,李运英回到了大安屯务农,兰应克则辗转在宜州城区和北牙乡的砖厂继续打工养家糊口,这样困窘的境地一直延续到年。
“我家四兄妹,我是老二,父母要供我们读书,家庭经济状况也好不到哪去,我成家后,一下压力就增大了,光靠打零工那些微薄收入根本就养不了家,特别是年小儿女出生后,老婆身体又不好,家里生活就更加困难了,我决定不再在外打工了”。兰应克抱着“求人不如求己,打工不如创业”的想法返回大安屯,决心用辛勤的双手在田地里创造出美好生活。
“人蚕共室”渡难关
年,宜州桑蚕业方兴未艾。当时兰应克种着三四亩田地,只能勉强解决温饱,他寻思:何不试着养蚕创收?
说事容易做事难。兰应克一家六口人挤在仅有平方米的房子里,除了四个房间,只剩下30多平方米的大厅可以利用。
“刚开始种桑四亩,每批蚕差不多养有一张,喂到三龄蚕后,全部晾在大厅里,人走过都没法插脚,两女儿也没地方玩耍,吃饭都得搬到外面去吃”。在这样的困境下,妻子每个月的医药开销还得需要二三百块钱,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勤劳肯钻的兰应克一边种桑养蚕,一边利用农闲在村上帮人家做泥水工,赚些小钱补贴家用。
到了年,有了一定养蚕基础的兰应克租用了村小学的两间瓦房来养蚕,还建起了百余平方米的蚕房,自此以后,一家人才摆脱了“人蚕共室”的困境。天道酬勤,兰应克家里养的蚕成活率都很高,每年养蚕收入加上他打零工杂活挣的钱,一家的温饱虽说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桑蚕织就致富梦
还在城区打工的时候,兰应克就深深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拼命赚钱养家,给妻子治病的同时,一刻也不敢放松怠慢对女儿的供学。
从年起,兰应克的两个女儿先后去宜州读书。年大女儿考上了云南财经大学,年小女儿也考上了甘肃西北民族大学,每年的学费生活费得保证足够供给,加上妻子有病在身,经常看医买药,家庭经济显得捉襟见肘。
“我是在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感觉到没有脸面啊,我也想尽快发家致富摘掉这顶帽子”。面对“贫困”二字,要强的兰应克心里感觉不是个滋味,下定决心在种桑养蚕方面好好干,打一个翻身仗。
宜州区农业农村局干部黄情送是上坪村驻村队员,她经常到兰应克家开展走访帮扶。她介绍说,帮扶干部、村委干部在走访调研时发现,兰应克一家存在产业无带动、生活保障困难等难题,于是通过提供桑蚕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兰应克自身发展,增强脱贫产业后劲。
桑园不够大,就开荒;田地不够种,就租种;蚕房不够宽,就建新……几年下来,兰应克想方设法扩大种桑养蚕规模,在德胜镇政府及有关帮扶单位的扶持下,他在住房的上面用钢棚搭建了多平方米的蚕房,完善了省力化养蚕器械的配置,桑园从当初的4亩扩大到10多亩,每批能养两三张蚕,收入从当初每年的三四千元提高到四五万元,增加了10多倍。
“现在我父母都75岁高龄了,身体硬朗;两个女儿都在读大学,妻子身体状况比也以前明显好转,房子也起了两层半,也脱贫了,一家人的生活觉得还蛮幸福的”。聊着聊着,兰应克有些激动地说,过去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生活拮据贫困,在政府引导和帮扶干部的扶持下,种桑养蚕搞经济,收入翻了几番,多亏了国家带来的利好政策,让自己摆脱了贫困,圆了致富梦。
踌躇满志奔小康
大安屯有80多户人家,养蚕户70多户,兰应克种桑养蚕算是比较早的,他长期实践积累了一些过硬的技术,让其他蚕农很是佩服。
“养蚕的消毒、喂蚕、密度等等这些技术是很讲究的,我们看到兰应克养蚕养得好,经常到他家求教,他都一一教会我们。”邻居何美说,兰应克养蚕很有一套,存活率高,大伙在购买桑苗、蚕种、农药等方面临时出现资金短缺时,他也热心帮忙解决。
年,经过认定,兰应克一家如愿顺利摘掉了贫困帽子。而今,他家住房也进行了装修,家用家电等一应俱全,还买了两部摩托车,家庭经济收入稳定发展,加上一对有出息又孝顺的宝贝女儿,三代同堂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现在脱贫了,我很高兴,往后还要继续发展养蚕业,供女儿们读完大学,她们工作了,我也能够轻松一点了……我想,光自己脱贫致富不算好,大家都致富了才是小康社会,有生之年我还能够做很多的事情,比如村里面的建设啊,公益事业啊,我要和大伙一起奋斗,一起把它搞好起来,一起奔小康……”谈到未来家庭生活和村屯建设的美好前景,兰应克信心满满,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