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西著名历史文学书法大家,觉得谁最厉害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pf/a_4784940.html
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pf/a_4784940.html

王安石

王安石(年12月18日-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绩显著。熙宁二年(年),任参知*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执*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条)为纪念这位古代杰出的*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人民*府在临川区修建了王安石纪念馆,该馆于年冬建成之后,前往参观、游览的中、外人士络绎不绝。宋真宗天禧五年(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今抚州市临川区),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判官。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宋仁宗景佑四年(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宋仁宗庆历二年(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王安石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绩。皇祐三年(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爱民,治绩斐然。宰相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宋仁宗举荐,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欧阳修举荐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

*庭坚

*庭坚(年8月9日-年5月24日)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其父*庶是专学杜甫的诗人,舅父李常是藏书家。*庭坚自幼好学,博览经史百家。英宗治平四年()登进士第。神宗熙宁时期,*庭坚先后任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尉、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知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令清简平易。七年,移监德州德平镇。元□时入京编修《神宗实录》,其间苏轼知贡举,曾聘为参详官。《实录》修成,*庭坚迁起居舍人。绍圣时新*章□、蔡卞等用事,-元□旧臣,*庭坚被劾修实录诬枉,责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徽宗即位,受命内迁,又因赵挺之排挤,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贬所。*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首。

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该流派崇尚*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庭坚的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苏轼作诗以气运笔、放笔纵意、纵横驰骋、变化莫测、结构复杂,无迹可求,所以苏诗成就虽高,师之者极少,未能形成流派。*庭坚的创作思路有迹可寻,甚讲法度,便于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庭坚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代表了宋诗的特点。可以说,*庭坚诗是最具宋诗艺术特色的,受*庭坚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也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并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句,可见推举之重。

文天祥

文天祥(年6月6日-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字履善。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时,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为“忠”,即为此高兴,羡慕不已。说:“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他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事渐渐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有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宋理宗皇帝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宝佑四年(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不久,他父亲逝世,回家守丧

文天祥的诗歌创作,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佳篇甚少。后期诗文,都是用血泪写成,情辞深沉而意气激昂,感染力极强。他的大部分抗战诗歌,都收集在《指南录》、《指南后录》和《吟啸集》中。这些诗,是诗人爱国主义精神的结晶,洋溢着对敌人的恨、对祖国的爱,体现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概。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的诗句,在我国民族解放史上光彩照人。《正气歌》用五古的形式历数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不朽事迹,歌颂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显示了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其他如《过淮》《有感》《金陵驿》《早秋》等诗,以及〔念奴娇·驿中言别友人〕、〔满江红〕等词章,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他善于运用各种手法来塑造形象,并且把抒情、议论、叙事三者融押在一起,从具体的艺术境界中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年被押北上,路经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时所写的七律《早秋》,八句诗,每一句都是一个具体的画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悲秋情绪,最后以“六朝无限江山在,搔首斜阳独立时”两句诗来点明亡国的痛楚,鲜明地勾勒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人形象。他的诗歌,气势豪放,激昂慷慨,用语平易,继承和发扬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的诗句,既交代了《指南录》得名的由来,又集中概括了诗人的*治思想和诗文创作的倾向。有《文山先生全集》传世。

朱熹

朱熹(农历年9月15日—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陶渊明

陶渊明(或年—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镇*参*、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