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宋时期,西南地区羁縻州的设置情况是怎样 [复制链接]

1#

宋代羁縻州的设置数量虽然时增时减,但数量上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宋代羁縻州的数量并无明确的史料记载,但与唐朝“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其中羌、蛮隶剑南者,羁縻州有个,江南有羁縻州51个,岭南置羁縻州92个的规模相比较,宋朝的羁縻州设置大幅缩减,虽然期间出现过几次回弹,但始终没有恢复至唐朝时的盛况。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虽然部落林立、势力分散,但由于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北方战场失势的北宋王朝更要加紧对这个地区的统治,尤其是在像是泸州、南丹州这些时服时叛的地区尤为明显。羁縻州数量波动主要发生在北宋的几次大规模的“开边”时段,多在熙宁间、崇宁间。

关于羁縻州的设置,刘复生认为宋代虽然承袭了唐代及羁縻州制度,但是其变化不小。北宋羁縻州发展至徽宗时期已有许多的羁縻州被废除,由北宋直接经制,宋朝甚至准备借此逐步直接取消羁縻州制,但在北宋的财*问题以及羁縻州民众反抗的共同作用下,这一计划以失败告终。虽然取消羁縻州制的计划失败,但宋在*策上对羁縻州在管理上,与正州的差异在逐渐减小。

北宋初期,羁縻州较之经制州,管理者拥有自治权,自主性强,但当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羁縻制度成为中央王朝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宋廷必然会加大对该地区的干预力度。所以羁縻州数量大幅减少,除了管辖范围缩减这一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理念的转变。尽管羁縻州制在宋代被逐步地减弱,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北宋乃至整个宋代,这一制度仍是独立于北宋路、州、*、监之外的存在,并有其特殊的管理制度,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其作用下发展变化。

宋朝西南地区存在过的有记载的羁縻州多达三百多个,当然这并非同一时段的数据,而是以相同地区的最大值相加所取值。下面以宋代行*区划为单位路为单位,分布数量由大到小排序:川峡四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广南西路进行论述:川峡地区的黎州有54州,黔州有49州,雅州有44州,叙州有0州,茂州有10州,威州有2州,泸州有18州,渝州有1州;荆湖南、荆湖北路总属于辰州,分有北江20州,南江16州,广南西路有邕州设44州5县、11洞,宜州有10州、1*、2监,融州有1。

川峡四路

川峡四路包括利州路、夔州路、梓州路、益州路分置,南宋时改为利州路、夔州路、潼川府路、成都府路。四路中成都府路羁縻州数量最多,据《宋史》记载:黎州领54州,雅州有羁縻州44,茂州领羁縻州10,而威州仅有二州。上文说到羁縻州的设置主要依赖于蛮酋的主动性,首先需要部落对宋王朝产生认同感,才有首领主动请求内附,最后中央认可,对蛮酋赐物授官或将其辖区设立为羁縻州。羁縻州是少数民族部落对宋归附的一种符号,归附也等于重新建立联系。

但有联系必然会有摩擦,摩擦常常发生在民族的复杂性和差异性较大的地区;所以摩擦多的地区羁縻州的数量也较多,且增减变化明显。成都府路的少数民族地区发生摩擦的次数相对较多,这是因为成都府路复杂的民族成分再加上受到周边民族*权势力的影响,所以矛盾相对更加尖锐。

尤其是与吐蕃诸部及大理相接壤地区,各个势力之间的冲突频繁,宋王朝想要将自己的势力渗透进去,所以先采用柔和的手段进行招抚,后续再进一步用强硬手段加强自身势力在该地区的统治。在宋神宗继位后,宋廷对这一地区进行拓土开边,这种先“柔”后“刚”、逐步渗透的理念,贯穿于宋朝治理西南民族地区的*策中。

潼川府路在北宋*和八年改置为梓州路,治所在潼川府。潼川府路与成都府路相比,所领羁縻州少了许多,其中叙州领羁縻州三十,泸州领羁縻州十八。潼川府路共领羁縻州有三十八。叙州,南北朝时期,南梁武帝置戎州,此地从唐朝时起便更改不断:贞观六年在益州设置戎州都督府。永徽初,左领*将*赵孝祖受命破小勃弄、大勃弄后,西南地区才稳定下来,置戎州都督,天宝元年,又改为南溪郡,领三十六个羁縻州,乾元元年,复为戎州。玄宗时改成南溪郡,后来肃宗时复为戎州;到宋徽宗*和四年才改名为叙州,叙州,南溪郡,*事。乾德中。废开边、归顺二县。本戎州,*和四年改。

此后一直延续戎州此名,直至年。与唐朝羁縻州相比,宋在该地的羁縻州的设置减缩为三十州。泸州,南朝梁大同年间所置。隋大业三年改为泸川郡;唐高祖武德元年又恢复为泸州;泸州的泸川郡置泸川*节度。泸州领18个羁縻州,分别为纳、薛、晏、思峨、长宁、顺、蓝、巩、奉、悦、溱、高、能、淯、浙、定、宋、姚。北宋时,泸州地区的乌蛮势力兴盛,由于蛮族之间崇尚武力,所以该地各部落首领间斗争不断,在熙宁七年之后,随着乌蛮酋领晏子、斧望个恕的归附,北宋势力的渗透,该地区的情况越发复杂,势均力敌的各方势力也开始在泸州地区活动起来。

夔州路的绍庆府。本为黔州,北周建德三年置黔州,辖区相当于今天的重庆市彭水县,此地以出产朱砂和蜡为主,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当地朝贡之物也多为此类方物;隋朝时,置彭水县,大业三年改置黔安郡;唐武德元年改为黔州;至南宋绍定元年升为绍庆府,领羁縻州四十九。南渡之后,绍庆府的羁縻州增至五十六个。南平*领羁縻州南州、溱州,皇祐五年,以南州置南川县,溱州则在大观二年改为溱溪寨。该地区主要是由于地理因素决定了羁縻州数量,因为羁縻州的设置与经制州不同的是不以人口作为划分依据,而是以部族划分,该地区河系发达,部族繁多,由此羁縻州设置数量也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